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简报2009年第3期(总第3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4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9年第3期)

党政办公室编                             20091013

 

公共管理学院2009年系所调整和换届工作会议简报

 

921日,学院召开系所发展战略研讨工作会议,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将系与研究所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定位,紧紧围绕“系管教学,所管研究”的原则,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系与研究所的职能与分工,怎样才能做出成效,以达到把学科做大做强,让学生更有竞争力的目标。本材料根据会议自由讨论发言整理,供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阅。

一、关于对系、所的定位

1、进一步明确系、所定位

在现有“系管教学,所管研究”定位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明确定位、细化分工。系作为主要的教学单位,应侧重于本科的教学和本科生的培养;所作为主要的科研单位,应侧重于科研工作。所以,系的调整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所的调整要根据科研的需要,系所的运行,要以学科建设为本,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2、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

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远远滞后于社会改革的现状,对于学院来说,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至于是否对系所进行调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完善的学科,以稳定为佳;对于一些边界不是特别明确的、现在面临危机的一些专业学科,应打破现有格局,谋发展。

3、建立良好的工作体系

第一,虽然制定了“系管教学、所管科研”这个规则,但是制定规则的人往往自己破坏规则,所以要按照国家学科目录再制定一个具体的规则,都按照这个规则来做,就不会有误。

第二,要大口子进小口子出。中学生对于我院的大部分专业还比较陌生,不了解这些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是什么,所以如果要招本科生,口子必须要扩大,把本科生吸引进来,再缩小出去的口子,小口子出就业就会相对容易。

第三,专业设置既要和国际接轨,也要和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吻合,还要和学院教师的构成大致相对应。

4、完善系所负责人的聘用机制

系所负责人如何产生的问题。会议共提出四个方案:一是系所人员轮流做;二是系所推荐;三是民主选举;四是学院领导任命。其中,系所人员轮流做和领导任命的方法获得大多数教授的支持。

二、关于进行系、所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对系所如何调整各位教授意见不一,主要提出以下方案:

1、根据研究内容将现有系、专业进行合并

李金珊教授认为我院在系的设置上比较乱,有不少系的学科界限并不明晰,研究内容大同小异,培养的学生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一些专业的名称和系的名称也不是特别对应。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部分调整。

一是把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和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系做某种程度的调整、重组,把专业方向比较近的老师调在一起,使三个系减少为两个系,或者合并成一个系,使系在规模上有所扩大,相应的所的规模也可以扩大,把一些小的所进行合并,即所谓的“并购重组”。

二是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和社会学系在研究内容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因为研究劳动保障,如果不懂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就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的设计,所以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和社会系是否能都侧重在劳动保障和社会政策这一方面。

三是对于信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公共的信息管理的和非公共的信息管理。公共的信息管理与行政管理、政治学是相近的,也是重合的,而非公共的信息管理就是管理学院的范畴了。

四是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本科、国际关系硕士、国际政治博士现在都已归到院,可以做适当调整,把这些专业贯通起来形成另外一个系,专门围绕“国际”做文章。

总之,应该把这些系所从逻辑上做一个归并,让每一个系所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系所的特点、作用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2、减少系和所的数量

系所的调整与学生的培养应紧密结合起来,张国清教授认为让学生确立对系所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非常重要,如果系所太多,会使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不知道学什么好。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系有很多学生,有的系招不到学生,继而对后续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一种畸形,使学生的发展不健全。

他建议,我院有4个系就足够了,大部分教授认为我院研究所的数量太多。把系和所的数量减少,教师队伍重新组合,使教授可以全力以赴的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3、在空白学科上组建新系

米红教授建议,可以围绕能源经济政策管理,培养国际化人才,把我院从事经济学、管理系统工程、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学科的老师整合起来组建一个新系,对今后科研的发展以及未来的争取项目、国际合作都有很好的帮助。

4、把中心做大

目前,部分所和中心的研究内容较接近,而且研究所的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和中心有所关联,针对这种情况,米红教授建议,可以把中心做实做大,把中心名气做起来,为以后争取大的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三、不支持系、所调整的原因、意见和建议

1、维持原有系所一体化模式

叶鹰教授认为原有系所统一的模式,即一个系对应一个所的模式,已经取得了比较卓越的成绩,说明这种系所运作的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另外,有些系所刚刚组建不久,从团队的培养到主攻方向的形成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所以现在进行系所的调整太匆忙,还需慎重。

另外,过多的创新是有害的,若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会把现有的一点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精力都给折腾掉了,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从而影响学科的发展。

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完善的学科,以稳定为佳。如土地管理系的界限非常明晰,发展较完善,它的改革与发展和其他系的调整没有什么关系,应该保稳定。

2、所的数量多不会影响学院发展

对于研究所的数量问题,主要取决于学院如何认识所的性能,以及如何定位它。如果学院对所在资金、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实的,那么整合一下,少几个所好;如果所是要长远的慢慢的发展,让所里的人去尽自己所能、各显神通,那么所多几个也无妨。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说不定哪天某个坑里就会长出一个大萝卜来。而系和所的分工无非是系主任和所长的分工。

3、在保持原有系的基础上建设院内“小学部”

余潇枫教授建议,可以在学院与系之间以教学为突破口建设一个中间模块,通过这个模块把相关的系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就像小的学部。余潇枫教授提出以下几个模块,供参考:(1)政府管理模块;(2)国际管理模块;(3)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模块;(4)资源管理模块。在系所不调整的情况下建设教学模块,是投入最小,产出最高,解决理论和现实两个两难的最佳方案。

4、系所调整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第一,无论系所如何调整,与学生是否报考我院没有直接关系关系。因为学生都很现实,我院的专业和学生的预期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通过调整系所达不到这一目的。

第二,傅荣校教授认为,十个研究所并不多,因为研究所是一个小平台,目前确定的几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构不成教学的突破破点,但是对宣传老师的观点有一定好处,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大项目、重点的学科模块上。现在通过院系调整这个手段还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不应频繁的去定性或者调整这种实体的组织。

第三,系所调整是对教师积极性的挫伤。余潇枫教授认为,任何的系所调整都是从一种合理性走向另一种不太合理的合理性。每一位教授对自己的系都有一颗拳拳之心,所以系所调整只能是对教授积极性的挫伤,不应该进行调整。

第四,不应一味的追求改革,要“以贡献求发展”。

四、其他

1、关于国际化

浙江大学计划到2017年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但是从国际化角度来说,我院仍达不到这一要求。从国际化的策略角度来说,“请进来”虽然是一种好的策略,但是我院的老师也要“走出去”,全面的了解国际的现状。应该鼓励一些政策,让更多的老师出去,掌握国际上前沿的研究,了解国际上热点的问题。

另外,应开设用英语上的课,提供给外国学生,这是我们很弱的一个方面,应该下大力气去做,不仅要“走出去”,“招进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化途径。

2、关于本土化

我国在很多方面与国际上存在差异的,所以国外的制度也不能拿来就用,需要结合实际跟相关的部门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这对我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本土化还是很有一定帮助。

3、关于本科生教学

目前,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差,没有学习好专业的氛围和背景,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强化本科生的教学。

在教师方面,第一位的工作还是要做好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但是现在教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使得将来招不到好的硕士生、博士生。所以,应该让好的老师从本科生开始就给学生上课。

 

 

 

 

 

 

 

 

 

 

 

 

 

抄报:党办,校办,宣传部,社科院,社科学部,有关部门

抄送:学院党政领导,各系,各研究所,各研究中心,各职能部门

 

总编:包迪鸿

责任编辑:徐伟红 王卫星 王雅秋

信息报送邮箱:yaqiu1987@gmail.com

    联系电话:87953824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