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了“思政先锋”优秀党员成长营。11月4日,在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杜锦佩老师的召集下,召开了成长营的行前筹备会。会上杜老师介绍了此次井冈山之行的行程安排和人员分工,确定了夏毛妮同学为团长,成立了宣传组、办公室、后勤组三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本次井冈山之行的任务。
11月10号下午行前大会在公管学院113会议室召开,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沈文华、团委书记卓亨逵、学院辅导员杜锦佩出席。沈老师对成长营的学员们进行了动员教育。他根据自身经验,从为什么去井冈山、到井冈山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三方面向参加此次成长营的优秀党员介绍经验,他说“在本次活动中,全体学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相互学习交流,在比较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不足,自觉遵守纪律”。他坚信此次活动一定会让学员有所收获,并预祝此次井冈山之行能够圆满成功。随后杜锦佩老师作总结发言,进一步明确了此次活动的要求,并让学员们认真学习,回到学校后做好经验分享。
11月11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思政先锋”优秀党员成长营一行16人抵达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始了为期3天的学习之旅。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此次培训活动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井冈山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及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水平,发挥榜样力量。
11日上午,举行了开班仪式,仪式由团长夏毛妮主持,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工会副主席钟国华同志、成长营指导老师杜锦佩和蒋闰婧以及全体成长营学员参加。首先,全体起立,奏唱国歌。之后钟国华同志对此次培训课程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典型事迹,深深鼓舞了成长营的学员,他说到:“井冈山不仅风景优美,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这里欢迎同学们更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他的讲话为此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带队老师杜锦佩提出几点要求。她指出,本次学习活动开启了公共管理学院党建活动深入学习的新篇章,希望大家珍惜此次学习机会,重温革命历史,严守纪律,展现出学院特有的风采,做到学有所获。
开班仪式后,学员们开始了本次学院的第一堂课——三湾改编。授课老师贾硕生动地为学员们讲述了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学员们对此次历史事件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之后,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改编”,开展班级情景教学。学员被分为两个班级,并分别选出了各班的班长、宣传委员、炊事员、安全员及士兵委员会委员,确定了各班的口号、班旗及班歌。在之后的行程中,学员们将会以班级为单位,共同完成本次学习计划。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院们在培训基地班主任李露云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通过此次参观,学员们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发展、革命事迹和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了追寻历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的目的。
11日下午,学员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首先,由学员代表为井冈山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全体学员在“死难烈士万岁”碑前进行虔诚默哀。之后,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解下,学员们认真聆听井冈英烈故事,心情悲痛,不少学员眼中噙泪,深感肩上所担之沉重历史责任,从而更加坚定了对自身理想信念的追求。
随后,井冈山大学培训学院院长,井冈山研究中心主任李忠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专题讲座。李忠教授首先介绍了井冈山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况——井冈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接下来,李忠教授详细介绍了井冈山的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带领学员们重温了井冈山“坚定执着追理想,依靠群众求胜利,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并向学员们提出了几点期望。他指出,作为当代学生党员,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传承红色基因。
12日上午,小雨沥沥,学员们穿起红军服,在基地广场上合完影后,大家扛起枪支,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全然不顾天气的恶劣,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坝上村,开始了重走红军路的现场体验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员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地图指示寻找正确的行军路线,找到图中的五种草药以及七个界碑的标志。急行军中,“小红军们”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看地图定位找草药。虽然天公不作美,道路泥泞,期间还有不少学员滑倒、摔跤,但是当中没有一个退缩,仍然坚定前行。两个班的“红军队伍”你争我赶,竞争中也有合作。最终在互帮互助下会师坝上村村委会。虽然学员早已汗流浃背,身上沾满了泥土,但是大家都深刻地了解了红军们行军的艰险,切身感受到了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井冈山精神。
完成了一个半小时的重走行军路后,时间已快到中午,在坝上村,学员们以班为单位,分别跟随一位老乡前往其家中制作红军餐。热情朴实的老乡已经为大家蒸好了鱼、做好了红烧肉,细心的洗好了蔬菜,班里的炊事员和几位同学也挽起了袖子、拿起了锅铲、当起了大厨,大家分工明确,有掌勺的、切配菜的、烧柴火的。大家在老乡的指导下,都做得有模有样,其他学员也没有闲着,张罗着碗筷,摆好凳子。不一会儿,醋溜土豆丝、清炒豆芽、姜爆包心菜、紫菜蛋花汤就一一被端上了餐桌,看着这一桌子可口的饭菜,大家一上午的疲惫与辛苦都一一消散。学员们一边享用还一边连连称赞大厨们的手艺。饭后大家还跟老乡唠起了家常,让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民爱军、军拥民,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谊。最后离开时,大家帮忙把碗筷收拾干净,纷纷向老乡道谢,并合影留念。
11月12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八角楼,听着李露云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八角楼的历史故事,大家的思绪万千。1929年2月,毛主席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部光辉巨著。如今的八角楼还保持着当时的模样,没有被破坏,可见八角楼的地势有多么隐蔽和险峻。学员们深思凝望,这里的条件是如此艰苦,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老一辈共产党人依旧没有放弃他们的革命信念和理想。看着革命故居里一幅幅图片,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在这艰苦的条件下依旧有条不紊地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场景。特别是到了贺子珍故居,我们想象着毛主席与贺子珍同志这对伉俪共同抗敌顽强不屈的场景,在那个年代,革命者的心始终是紧紧连在一块的。
3点左右,学员们乘车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地势险要,气势磅礴,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上打响的经典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为此,毛主席在回井冈山的路上听闻这个胜利的消息,大手一挥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词。老师带领着大家拾级而上,来到当年战斗打响的壕沟前,给大家介绍了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不足一个营的红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奇迹般地击退了敌军五个团的疯狂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红军的智慧和信念都让我们为之动容。紧接着,我们拾级而下,参观了黄洋界纪念碑,身穿红军装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诵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并合影留念,学员们对革命战士热血爱国的情怀充满了敬畏。继续往前走,学员们参观了仿造的迫击炮,感受了黄洋界关口的雄伟壮丽和朱毛挑梁小道的艰辛。通过参观黄洋界,大家纷纷被红军的英勇所折服,体会到了坚守信仰的力量。
结束了一天短暂而充实的旅程,经过两个小时的休整时间,晚上,学员们欢聚一堂开始了“红军的一天”总结交流大会。首先,学员们就一天行军旅途中的精彩照片进行了分享,看着照片中的自己,大家感慨万千,掌声不断,回忆着一天的辛苦和欢乐。独立连一班的夏毛妮向大家讲述了以“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为核心的一班精神。独立连二班的陈莎同学也分享在行军过程中累并快乐着的故事,重点放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环节,将军民一家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李露云老师对我们这一天进行了总结,“红军的一天”不仅仅是让学员们重走历史、回忆起当年红军的艰难困苦,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井冈山精神。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
13日上午,学员们首先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了解了小井红军医院的历史和张子清烈士的光荣事迹,并一起歌唱红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罗咳,金丝被那个盖身上罗咳罗咳”,让学员体会到了战士们革命岁月的艰辛,毛主席和战士们苦中作乐的情怀。学员们自由参观的过程中看到简陋的医院条件纷纷感叹:“革命太不容易了!”
之后,学员们跟随班主任李老师来到了小井红军烈士墓。在烈士墓前,讲解员和我们分享了陈毅安和妻子李志强在井冈山战争时期“伉俪情长”的感人故事。陈毅安同志在掩护红3军团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25岁。牺牲前,他的孩子刚刚出生3个月,他甚至从未见过孩子一眼。听完讲解,学员们向红军烈士墓深情的三鞠躬并绕墓步行一圈,以表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无限缅怀。“石碑无声,烈士无言”,站在墓前,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勇敢无畏。
10时左右,学员们乘车来到大井朱毛旧居遗址。刚下车,学员们就被大井优美的景色所吸引,老师介绍说这里是毛主席学习工作的地方。“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曾在这里读书看报,学习战争知识,孜孜不倦。正是这种勤读书,善思考的精神,使他看清中国革命的前景,审时度势,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这种精神也鼓舞了我们学生党员要勤读书,善思考,关心国事,报效祖国。
“红军草鞋”是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见证,已经深深融入到井冈山的革命文化中,成为红色瑰宝。13日下午,学员们亲身体验了编草鞋活动,聆听了“红军草鞋”的故事,学习了草鞋的编制方法,学员们跃跃欲试,拿起稻草、红绳,编起草鞋来。虽然草鞋大小不一,但是凝聚了学员们的汗水,一双双草鞋饱含着学员们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追思。大家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苦,更加增强了对党的崇敬之情。
为期三天的井冈山红色之旅落下了帷幕。红色是一种情结,存续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这来自于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井冈山,以其深邃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井冈山的历史,有太多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朱毛会师,举起了中国革命低潮中一面坚持斗争、鲜艳夺目的大旗给全国民众树立了对革命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复兴带来了希望;五破围剿,充分实践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
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肩负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中国新的辉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意思。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普遍信仰缺失,而我们也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从圣地井冈汲取更多的精神动力,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价值取向,敢为人先。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应该始终牢记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白文博、房影、梁敏、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