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下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在西3B-112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走向全球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科的百年反思”,主讲人为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巴里·布赞教授(Barry Buzan)。讲座由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崔顺姬副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巴里布赞教授采用了中心-边缘结构的框架来分析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实践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实践,来对中心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与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加以区分,并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及融合趋势。首先,布赞教授回顾了国际关系学科以及国际关系实践的5个阶段,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非殖民化运动(1945-1989)、后冷战时代(1990-2018)、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此同时,布赞主要从全球性国际社会的演变来描绘各个时期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他指出全球性国际社会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之前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社会,第二阶段是1945年-2008年之间的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社会,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的去中心化、后西方化、极具多元性的全球社会。
接着,布赞教授根据上述提及的各个阶段分别分析了国际关系学科以及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内,国际关系实践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现代性革命以及现代全球国际社会的诞生,此时的国际社会以西方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国际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逐渐形成。在这一阶段内,国际关系学科虽然没有正式诞生,但是许多国际关系思想已经萌芽,并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在第二阶段,全球性西方殖民社会依旧占据主导,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逐渐对中心-边缘结构造成冲击。在这一阶段内,国际关系学科正式诞生,中心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关注的重点在于中心国家之间的关系,边缘国家被排除在外。而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则开始了一些自主探索。在第三阶段,全球性西方殖民社会逐渐演变为全球性西方国际社会,中心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在机制化、专业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冷战以及核武器成为主要的研究重点,而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也开始了机制化的进程,并且以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欧洲中心化、文明标准等作为其主要的立足点。在这一阶段内,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开始相互交织融合。在第四个阶段,自2008年之后,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性国际社会逐渐转变为去中心和去西方化的国际社会,并且以多元性(deep pluralism)为主要特征,人类所共同绵连的各类威胁使得中心与边缘国家逐渐联合在一起,在此背景下,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进一步融合,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学科正在出现。
最后,面对以多元性为主要特征的去中心和去西方化的国际社会,未来国际关系学科会如何发展?对此,布赞教授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崛起的各国之间相互竞争,逐渐衍生出一种以国家权威为主导的国际关系学科;二是在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以及相互依存的逻辑驱动下,一种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学科诞生。布赞教授表示,不管未来如何发展,国际关系学科本身仍然是对国际关系实践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未来国际关系学科将会日益去西方化,并且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将会继续消融。
讲座结束后,布赞教授与现场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本次讲座中,巴里布赞教授以其宏大的历史思维和新颖的分析框架,为现场的师生们讲述了一副别开生面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史,令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相信这也将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