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记陈行甲老师“坚守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党课

发布者:王芬发布时间:2019-05-11浏览次数:30

 

2019510日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先锋学子”系列党课暨红领课堂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25热烈举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原巴东县委书记、“网红书记”、著名公益人陈行甲老师作为主讲嘉宾,通过讲述自身奋斗基层并投身公益的经历,体现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传递出坚守信仰的意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老师出席此次党课,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首届浙江省基层宣讲名师忻皓全程主持。

课堂伊始,陈行甲老师向在座学子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入党?结合自身经历,陈行甲老师认为入党不应抱有功利之心,而应在信仰的引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陈行甲老师引用黑格尔的话来解释什么是信仰。而对于信仰的重要性,陈行甲老师则结合了金一南将军的演讲《中共——中国最牛创业团队!》中的内容片段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披星戴月,白手起家,短短数十年,从一个小党发展成为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在飞速发展背后,是坚守创业时的初心——坚守信仰。“有千千万万的党员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同他们的主义,为他们的信仰去牺牲,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陈行甲老师的声音铿锵有力,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时代飞速变化的今天依旧引领着中国前行。

随后,演讲进入了高潮,陈行甲老师通过分享早年在基层践行党的宗旨和路线的体会,告诉我们该如何践行信仰。陈行甲老师在任职基层党政官员时,扭转了巴东县基层党组织离群众越来越远的局面。当初,他以全国百强市长的身份空降到国家级贫困县巴东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的是一个年年出状况、治理存危机的县城。但是他却在那里闯出了一条新路。陈行甲老师带去基层的是不断实践与创新,他将自己成功的要素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他设立“县级干部结穷亲”、“县委书记边界行”等制度,主动和艾滋病人接触、带去关怀,并且带领干部们跑遍县里每一处,让最普通的群众感受到公仆的温暖。二是设立“行政时钟”,限时结办、超时默认,不让群众跑第三趟。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还方便了群众生活。三是让老百姓真正当家作主,设立公开评价干部制度,规定干部官员民众满意率低于60%不得任用,排名在后10%不得提拔;针对贫困县大面积作假问题,和老百姓一起算账,扶贫精准度大幅度提高。四是顺应疾风厉势,顺应人民呼吁,打掉一系列贪赃枉法分子。五是走网上群众路线,信息化的今天,陈行甲老师践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宗旨,通过农民办事处以及宽带进村,将办事点延续到村内,开办巴东县夜校,编写扫网盲读本。在陈行甲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全县民风一百八十度逆转。

而谈到为什么告别官场,转场公益,陈行甲老师将其归结为三点。一是内心的声音,出身农村,更能感受到农村百姓的疾苦。二是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公益发展蓬勃且迅速,探索弱势群体的需求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存在做事的空间。公益需要党和政府的管理,离开官场并不意味着辜负党的培养,只要党性依旧纯洁,底线依然牢守,就仍然是人民的公仆。关于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的问题,陈行甲老师建议大家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多读多看,例如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理论材料都值得反复阅读。还有要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践行信仰,做到知行合一,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我党才能永葆青春。

之后进入到学生提问环节,针对当代青年如何了解基层生活贴近基层等问题,陈行甲老师从自身出发,认为面对百姓需要有一颗温润的心和一双湿润的眼,要与百姓同频共振。在工作过程当中,要践行自己的思想,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真的信仰,坚持底线,做真正共产党人。

演讲结束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老师为陈行甲老师颁发纪念品,表示对陈行甲老师的感谢。

至此,本期“先锋学子”党课暨红领课堂圆满结束。坚守信仰的道路是不易的,但陈行甲老师的演讲能坚定我们坚守信仰的决心,时刻提醒着作为中共党员的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文:陈云洁

图:周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