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协会系列学术沙龙第三讲,由政府管理系副教授高翔分享了题为“面向未来的政府治理”的报告。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主办,协会会长岳文泽教授主持。傅荣校教授、谭荣教授、李艳教授、章燕华副教授等30多位青年教师、高年级博士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
高翔首先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话题的转变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1887年,Wilson发表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标志公共行政学科的确立,在政治-行政二分的框架下将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界定为高效率地执行政治过程所确定的任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学科出现了身份危机。一方面,行政官员对公共政策的实质影响,以及行政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挑战了行政组织价值中立的隐含假定,要求公共行政更多关注公共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理论研究范式,也遭遇到了方法论的挑战,并由此促使公共行政学走向逻辑实证主义,巩固了方法论的基础。公共行政发展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学科系统反思了威尔逊范式下“集权”“单一中心”等思想,明确指出政府不是铁板一块,公共行政学需要关注政府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划分,由此推动了公共行政学关于行政体制和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路径,此后也推动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末以后,伴随着公共行政学者的研究视角从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向公共物品的转变,公共行政学开始正式超越政府中心主义,公共选择学派、治理理论等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理论成为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共事务实践中的重要理论。
回顾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的学科理论发展历程,高翔指出,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范式转变有两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是它兼顾了科学与工程学的特征,即不仅重视“解释”,也同样重视“建构”,把实现善治作为评价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第二是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有着非各态历经的突出特点,要求公共管理学者更加重视研判科技革命等对于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开展更为前瞻的理论研究。她指出,技术等的发展将通过改变社会结构重新界定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最容易改变的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具体工具,但研究者更应重视在组织(治理)、制度和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长期变化。高翔的分享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在场师生从学科融合边界、面向未来的政府治理特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解和社会发展趋势和技术工具之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提出了问题,与她作了深入的讨论。
2014年成立以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始终秉持服务青年教师的宗旨,提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学院中心工作,为学校及学院的改革发展做贡献;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鼓励不同学科、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增进群体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倾听并反映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营造青年教师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2019年,协会除了将继续支持青年老师发展,也将组织更多的公共活动来增进不同学科间青年教师交流与沟通,营造一个有利于多学科交流、跨学科合作的学术氛围,开设了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系列学术沙龙,按照计划已经完成第一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新场域(黄萃教授),第二讲——GIS是什么?(岳文泽教授),第三讲——面向未来的政府治理(高翔副教授)。第四讲将在本月最后一个周四举行,邀请谭荣教授讲“跳出土地看土地”,敬请大家关注。
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