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大学“治理中国”博士生论坛之“组织、认知与社会治理”专题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9-06-24浏览次数:60

623日,2019年浙江大学“治理中国”博士生论坛之“组织、认知与社会治理”分论坛在紫金港国际饭店顺利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承办,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升研究水平,促进学术合作。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郭超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教授。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数十位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讨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金铭主持开幕式,对与会嘉宾和参会博士生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与会人员信息和论坛流程。

陈丽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浙江大学“治理中国”博士生论坛于2015年创设,旨在搭建开放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博士生在“治理中国”的场域下、以“治理中国”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研讨,今年是第一次打破学科分野的藩篱,进行跨学科交流和探讨,希望今天的“启真论剑”能够让同学们以文会友,共同推进治理领域多学科交叉合作。


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作“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主题报告。郭老师重点对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的背景、面向社会需求的心理学研究(为什么心理学应该回应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为什么社会治理离不开心理学)三个问题进行了阐释。郭老师提出,社会治理不能脱离具体的人,不能忽视特定的个体、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心态、诉求、社会行为及其互动过程,这些都与心理学有关。心理学的社会需求在于其社会科学属性、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而社会治理对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体现在组织行为与管理心理、公众心态与差异调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应急管理与心理干预四个方面。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的10位优秀博士生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报告:

panel1认知与公共决策”中,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林艳同学做了题为“县级政府决策的生态机制:一个解释框架”的报告。报告指出,政治分析和制度因素是研究县级政府决策的主要路径,基于针对县委书记的田野调查,引入案例分析,提出县级政府决策是制度与心理互动下形成的制度-人效应。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沈丝楚同学做了题为“远见:跨期决策与可持续决策的生态测量”的报告。报告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表现出什么样的决策偏好的大学生更易成为创业成功的人,并以决策偏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奖者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同级别获奖者的可持续偏好差异检验两个实验,研究发现可持续决策偏好或是目前所发现的能预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者的最有效指标。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苗芃同学做了题为“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感知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知识的缓冲作用”的报告。报告通过两个研究发现知识在建立食品添加剂理性认知和态度上起重要作用,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弱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感知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此外应当基于公众的认知规律进行焦点式的知识科普。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金铭同学做了题为“同侪压力对群体风险决策的作用——基于‘精英’角色显示度的考察”的报告。报告针对群体风险决策情境下,同侪压力是否确实会影响利益相关个体参与抗争的决策判断,以及“社区精英”角色的介入是否会强化这种同侪压力的作用程度两个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计,拟采用单组实验设计检验研究假设。

panel2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策略”中,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张虎平同学做了题为“区域不平衡与福利态度差异——基于广东省2017年福利态度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的报告。报告借鉴诺勒(Edeltraud Roller)的福利态度维度划分,构建了一个福利态度指标体系,并运用一手微观调研数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民众的整体福利态度水平较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公众福利态度的影响十分显著,经济发达地区的公众更支持政府承担福利责任。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邹伟同学做了题为“腾飞的翅膀:机场属地化改革与企业库存”的报告。报告利用2003-2004年机场属地化改革这一自然实验,从基础设施运营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分权治理对区域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权化治理可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本身情况,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言同学做了题为“中国经济绩效与政治信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宏微观分析”的报告。报告通过多层线性模型探寻了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个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对政府信任产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民众将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归功于自我的奋斗,随着经济发展,如果民众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会削弱对政府的信任,国家经济发展本身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panel3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中,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靳永广做了题为“行政嵌入、村庄本位与治理多样性——Y县宅改观察”的报告。报告以江西Y县的宅基地改革为案例,分析得出治理有效的关键,在于通过行政组织的有效赋权和有效激励,构建基层社会自主治理的有效行动机制。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巫丽君做了题为“硬治理与软治理:乡村治理研究的精细化——基于概念转化的视角”的报告。报告围绕“乡村治理为什么要进行概念转化,概念是怎么实现转化的,以及概念转化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得出乡村治理需要硬治理和软治理并举,政府需要根据历史条件动态组合,及时进行调整适应。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徐畅同学做了题为“形式主义、压力体制与留痕主义:一个综合分析”的报告。报告从“控制”和“自主”两个视角出发,说明基层政策行为受到控制欲自主逻辑的共同支配,基层政府运作方式呈现出单一限定(目标)到双限定(目标与过程)的转变,并引入精准扶贫案例进行经验性解读,提出留痕主义泛滥的关键成因在于控制增强与自主式微。


郭永玉老师和郭超老师分别点评和总结了三个panel的论文分享,就报告的选题立意、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的问题与与会博士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场旁听的同学和青年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讨论,就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充分互动。


论坛接近尾声,由陈丽君教授发表总结致辞。陈老师再次对出席论坛的两位特邀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表达了感谢之意,并用多元的视角、多元的问题和多元的手段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本次论坛特色。同时,陈老师也指出,治理中国首先应该理解中国,所有对策性研究都应是解释性研究,而如何理解中国,需要跨学科协同地去研究,既需要了解当前中国现象的实然状况,揭示实然背后的机理机制,也需要研究应然问题,揭示应然背后的逻辑链、价值链。她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跨学科交流、更多合作、更大成果。至此,论坛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圆满结束。

(供稿: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