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第二期青马名师讲堂“马克思与亚细亚文明模式”于校友楼紫金港厅举行,此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老师主讲,校级青马学员、公共管理学院青马班班主任佘筱燕老师及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一期11位青马成员等60余名学会说呢过参加了本次名师讲堂。
此次讲堂共分为三个议程,,第一议程为主持人介绍名师:余潇枫老师及其教育背景、研究成就等;第二议程为余老师以“马克思与亚细亚文明模式”做专题讲座;第三部分:同学提问与讨论。
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老师以《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为讲解蓝本,从两个名词“劳动异化”、“类存在”讲起,继而联系到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品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马克思著作不是高深莫测的作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余老师鼓励在座同学研读马克思著作。
接着,余老师从马克思的世界地位、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中国化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亚细亚文明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场同学联系实际对余老师的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养猪问题、电车问题、形式主义问题等,进一步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余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为在场充分展示了马克思在亚细亚文明模式的卓越研究成果,并在讲座过程中穿插了互动环节,现场气氛轻松愉悦,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这次讲座后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一期青马学员继续进行了深入讨论。
郑李璇、周益、汪佳琦、丁谱尔等同学表示了这一次讲座帮助自己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亚细亚文明模式的由来,并且对余老师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表达了崇高的敬仰之情。何瑶嘉同学受到余老师讲座激发,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角度出发,对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学生提出了“超越异化”的希冀;楼诚同学对余老师提到的伦理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对现当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与道德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观点;关茹星同学根据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到的“地域性”概念,认为新时代求是青年首先应该承认我是“宇宙的我、世界的我”,然后再承认我是“中国的我、浙大的我”,勇于超越国籍和地区的局限,培养全球意识,广交国际友人;张世艳、潘捷两位同学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嘉兴养猪的现实困境联系在一起,观点十分新颖独特;最后,汪佳琦、郑璐奇两位同学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马克思的“异化”现象发表了见解,鼓励同学们弄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手段,避免被成绩分数奴役,丧失求取知识的本心。
长达两个半小时、干货满满的讲座给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一期青马学员带来了激烈的头脑风暴,相信通过这次讲座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生活!
图文/关茹星
公共管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
2019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