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以“乡村振兴:新背景、新思路、新举措”为主题的公益精品直播课顺利开讲。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应邀深度解读十九大报告和2019、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背景、新思路、新举措展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以下为课程主要内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收官之年。然而,在这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不仅要努力完成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还必须努力避免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确保贫困风险人口脱离致贫风险的最后阶段,我们却不得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浙江考察时讲话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公共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A+一级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重要智库,钱文荣教授团队积极投身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战役中,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今年的重要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中。自疫情以来,刚刚脱贫或者尚未脱贫的群众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如果不能处理好战‘’疫”与战“贫”的关系,就有可能让我们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出现波折和变数。
在今天的课堂上,钱文荣教授细致地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振兴乡村的过程,并提出时下战“疫”战“贫”,皆须不误的重要议题。他的演讲分三个部分,一是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二是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三是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新背景
关于乡村振兴的新背景,钱文荣教授结合十九大报告和2019、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研究背景,结合报告文件中“多次强调‘特殊’,特在何处?”这一问题及他在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政策面对面》栏,连续两期“抓脱贫、补短板、促增收——解读21世纪第17个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讲解。
新思路
关于乡村振兴的新思路,钱文荣教授结合自己对浙江农村等地的实地调研,揭示了当前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包括农产品供给与粮食安全问题、农业效益与农民收益问题,揭示出只有部分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乡村的人地矛盾,才能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现代化,有效解决中国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结合各地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的举措,钱文荣教授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发展与稳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与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城市和农村治理水平落后。其问题的本质是城乡二元体制和城市偏向战略导致的城乡结构恶化。借助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框架下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才是乡村振兴根本出路。
新举措
关于乡村振兴的新举措,钱文荣教授从乡村经营的概念出发,围绕“乡村吸引、容纳人的载体是什么?如何构建?”这一根本性问题,主要从两个“新”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一个新转变:乡村发展从“建设” 向“经营”转变;二是让城乡居民双向流动与融合的多项新改革。
互动提问环节
在线上提问互动环节中,钱文荣教授现场回应了线上学员提出的问题,问题包括“如何统筹好、协调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如何在通盘运筹的基础上,重点出击,精准发力,以解决‘疫’和‘贫’羁绊而成的节点和难点?”“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未来的15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哪里?”“乡村振兴,浙江为什么能当排头兵?”等。本次课程在中国蓝新闻、浙江大学官方微博、浙江大学官方抖音号、浙江大学官方快手号、浙江大学官方b站、学院官方微信号、浙大钉等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及回放。截至发稿时间,共有172万人次观看了首次直播。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表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战“疫”且战“贫”,皆须不误,聚焦“三农”,我们一直在努力!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为广大学员提供精品公益直播课程,敬请期待!
备注:课程视频、课程内容及本文仅供广大学员学习研讨之用,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