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愿景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抓手。浙江省在推进新时期渔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三产融合、三生融合、两链融合,通过科技化、设施化驱动渔业创新,涌现出了一批敢突破、善创新、联动能力强的共富主体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域联动共富模式。依托高质量、包容性、可持续等发展特色鲜明的百家渔业共富主体相关资料及多次全省实地调研,受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提炼了浙江省渔业十大共富模式,在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中体现渔业担当,为浙江省践行“两个先行”提供重要实践案例。
生态引领,藏粮于技促共富:借助生态农业模式,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种养技术相结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多元合作方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可持续农业和乡村绿色发展。
种业强基,创芯良繁促共富:聚焦种业创新,通过政策集成、科技支撑、产业集聚等组合拳,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辐射带动养殖场与农户增产增收,推动水产种业科技创新与共富发展。
科技强渔,绿色转型促共富:推进现代养殖科技创新,利用技术研发、智慧养殖和生态驯养等手段,赋能渔业绿色转型,降低环境污染,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经营模式,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合作共赢。
设施增效,集约发展促共富:利用先进养殖技术,构建现代化、规模化养殖设施提升养殖效率及品种质量,同时结合旅游、休闲等多元化业态,拓展增收渠道,带动当地农民和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双赢。
品牌塑造,提质兴业促共富:基于地方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并以产业为链,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实现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数字赋能,智引未来促共富: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升渔业生产与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渔业资源的精准监测和科学调配,有效预测渔业生产周期和市场需求。以数字化渔业,促进渔民就业与增收。
产业集聚,两链融合促共富: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区域规模效应。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渔业的多种功能,建立品牌效应,拓展新业态,搭建新平台,为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全域融合,连片提能促共富:通过实施全域融合策略,将渔业与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整合技术、资源和市场,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提升渔业产业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融合,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渔民共同富裕。
联农带农就业包容促共富:渔业企业在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渔业大户、增加就业机会,夯实渔民收入基础,为带动渔民共富注入新动力。
模式创新,权益分红促共富: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运营管理、制度安排等,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集体+企业双驱动、党建引领,实现渔业多元产业发展,为就业带动、资源共享、利润分配提供强大动力,实现逐步构建村-企-民联动的互利共赢机制。
《浙江省渔业十大共富模式》已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为各地充分学习提供样板。该报告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村发展专业学位负责人鄢贞长聘副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得到了教育部“十四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79)、浙江大学专业学位校企合作精品课程项目《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支持。



调研与座谈照片
撰稿 | 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