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三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学校高水平“双一流”建设办学使命和发展愿景,深化实践育人和“大思政课”工作成效,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我院根据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决定今年暑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新时代“使命担当”铸魂工程
二、活动目标
以“求是创新”为魂,以服务人民为根,着力提升全球视野,在社会服务、支教戍边、专业调研、科技创新、劳动实践、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采取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党、团支部、实践团队为单位开展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现浙大学子的“使命担当”,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三、活动内容
(一)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民族复兴使命
组织青年学生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调研考察、社会观察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参观纪律教育红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纪律主题宣讲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纪律教育。
(二)体悟戍边精神,担当民族团结使命
组织青年学生面向边防一线开展“支教戍边”融合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组建专项宣讲团,走访支教戍边亲历者,讲好支教戍边故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感受教育发展、民族团结的时代脉搏,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传承爱国戍边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践行专业所长,担当科技强国使命
组织青年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将专业实践融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实施全局,走进治理一线和产业一线,深入创新前沿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地方特色产业调研发展需求。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组队,探究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实施的有效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成长价值。
(四)投身科技探索,担当创新创造使命
组织青年学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重要论述,依托科创赛事标杆成果、技术策源成果,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走进智能制造、数字转型、人工智能等前沿场景,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贡献青年力量。
(五)提升劳动素能,担当人才强国使命
引导青年学生将劳动融入实践,结合单位劳动活动清单和劳动基地建设,开展智力性劳动、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性劳动等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向城乡、社区报到,走进乡村田野,广泛开展支农支医、健康养老、助残助孤等工作,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六)参与基层服务,担当实干兴邦使命
结合“青年实干家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专项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城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实岗锻炼,在各领域开展社会治理、思政宣讲、专业研究、青年调研等一线工作,深化国情社情认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服务群众中培养真挚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在破解难题中锤炼过硬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七)研学“千万工程”,担当乡村振兴使命
引导青年学生学习推广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功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深入基层调研实践,应用创新创业成果,围绕基层提出的实践课题,开展乡村产业创新创业、乡村创意规划设计、乡村人文公益策划等系列活动,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八)探寻传统文化,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重大文化工程等丰硕成果,组织青年学生投身展馆讲解、实地研学,开展“大系”主题公益讲座和美育课程,结合“百生进百馆”专项计划,联动基层文化馆,全面拓宽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追踪实践动态,健全安全机制
届时学院会建立社会实践安全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安全工作责任机制,设立社会实践安全责任小组,按时提交社会实践工作方案;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统一购买保险,及时关注队员实践安全状况,全程跟踪社会实践情况;妥善处理并及时上报各种突发事件和异常动态,不得瞒报、迟报、漏报。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做好实践团队的行程跟踪,确保学生完成实践并安全返校,强化实践保障,守好安全底线。
(二)推进基地建设,打造求是品牌
学院会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实践活动组织阶段,学院将充分调配经费支持基地建设实践活动,积极招募学生参与到基地模式社会实践中;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向学校及时报送相关总结材料,进一步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发展,打造一批彰显求是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社会实践基地品牌。
(三)聚焦实践育人,落实实践方案
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会根据院系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创新实践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做好本单位社会实践基地情况整理,为求是学子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思政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社会实践,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协同共进,发挥育人合力。
(四)扎根祖国大地,提升调研内涵
学院会高度重视实践调研成果转化应用,指导学生团队充分梳理总结调研成果,提炼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关注现实,能真实反映团队实践过程、实践方法、社会影响等,具有一定深度和学术性,并具备向“挑战杯”等赛事项目转化深化的空间。调研报告不应为纯学术论文,应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团队社会实践过程及成果。调研报告成果将作为团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择优推荐参加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
(五)完善过程考核,改革评价体系
学院会认真抓好抓实社会实践的立项申报、过程管理、总结评定等考核工作,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及学生组织会严格对实践团队进行审查选拔,鼓励开展立项答辩,保证立项方案可行性和立项实践团队质量;实践过程中监督团队做好信息收集;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评定,做好成果宣讲等工作,创新社会实践教育评价体系,深化实践成果内涵。
(六)营造宣传氛围,深化实践成效
学院将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两条途径,用好互联网、融媒体、宣讲团、支教队等实践形式,创作多种形式的融媒体宣传作品;积极参与“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公众号投稿活动,充分展示学院社会实践风采;积极联系校内外媒体投稿,利用好媒体矩阵拓宽实践成果宣传覆盖面,扩大社会实践影响力,争取在国家及省、市级媒体平台宣传我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用求是学子的青年强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青春风采。
五、工作说明
1. 组队填报。6月8日17:00后,系统开放,可进行组队填报,每支社会实践队伍原则上不超过20人,若大型实践团队赴多地开展实践,建议每个实践地单独立项,在总团队名称后加上“(实践地)分队”或其他分队形式。
2. 系统立项。6月16日17:00前,团队学生负责人(队长)在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网址:tzzd.zju.edu.cn)完成立项申报并提交至学院团委审核流程。
六、联系方式
1. 如有不明事项,请联系:曹同学18858162272
2.请各实践团队及时关注浙江大学团委官方微信“zju-tw”和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官方微信zjushsj,也可登录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平台tzzd.zju.edu.cn查询相关信息。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
202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