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师生一行赴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由张忠根教授、史新杰博士和郑淋议博士三位老师带队,15名农村发展硕士(MAE)学生参与,深入考察青山村以“生态共治、村民共议、城乡共融”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次调研是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
探访创新机制:解码乡村振兴“青山经验”
调研首站,强村公司招商负责人王尚义经理向师生系统介绍了青山村的三大核心实践。(1)“自然好邻居”平台:通过整合村民闲置资源,搭建城乡互助桥梁,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产业链延伸;(2)“青山议事会”机制:以村民为主体、专家为智库的民主协商制度,实现公共事务“共议共决”;(3)“乡村共富”模式:依托生态资源增值分配机制,确保村民在土地流转、产业升级中共享收益。
实地走访:见证生态与人文融合新路径
调研组随后走访了青山村三大标志性场景。(1)青山自然学校:以自然教育为核心,开展生态研学活动,吸引大量城市青少年参与;(2)龙坞水库: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多级联动实现水源地长效治理,成为水域治理的典范;(3)融设计图书馆:集结传统手工艺资源,搭建设计师与匠人协作平台,助推非遗技艺产业化。
实践育人:课堂延伸至田野
青山村打破了“保护生态必然牺牲经济”的固有思维,证明绿色资产可通过创新机制转化为共富动能。参与调研的师生一致认为,青山村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为破解‘空心化’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其经验值得向全国乡村推广。在完成调研后,同学们进一步针对青山村等相关案例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从理论到现场的沉浸式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兼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
据悉,本次调研成果将纳入课程案例库,为完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提供支撑。本次调研得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课题(25QNYC007ZD);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一般项目(2024JZDZ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473127;7200317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77)等课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