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6日,财政部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农业保险座谈会,我校何文炯教授和张跃华博士后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本次会议由财政部金融司组织,来自财政部、农业部、中国保监会以及来自国内各试点省份财政厅代表有20多人,来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的代表有10多人,来自高等学校的学者有5位: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朱俊生博士,浙江大学的何文炯教授、张跃华博士。
会议围绕(1)各地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点;(2)当前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3)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财政、农业等)在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中的责任分工;(4)农户在农业保险产品方面的需求;(5)国际上处理农业巨灾风险的主要做法;(6)我国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行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何文炯教授在会上着重就农业保险机制的合理利用和农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做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风险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对于农民所面临的风险,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排序。部分风险可以运用农业保险手段加以处理,部分风险则未必。因此,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首先必须弄清楚农业保险的真实需求。否则的话,政府盲目推行农业保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吃力不讨好。他认为,要使农业保险制度持续健康运行,一要建立农业风险评估机制,准确把握损失分布规律;二要从农户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保险险种,尊重农户意愿;三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使保险公司有持续的积极性;四要建立再保险机制;五要有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张跃华博士就某些农业保险理论的实证问题进行了介绍。张跃华首先介绍了自己近些年的研究框架主要是基于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的。首先是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在对国内不同地区3000多户农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农业生产风险在农户风险当中并不占有主要的位置,同时,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因素在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农户的教育水平以及前年是否遭遇到灾害等原因与农户的参保意愿显著相关。因此,在拉动农业保险需求方面,必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某地农业保险需求主要受制于农业收入与总收入的比例,那么进行大规模宣传的手段实际上是无济于事的。其次,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理论根据问题。在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低下的情况下,近两年政府拿出10亿和60亿元进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然而,目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导向并不明朗,政府的目的到底是:“得民心?”“粮食安全论?”抑或是提供一种普惠制的“福利制度”?政府政策目标的明确会为选择政策性的工具提供直接的标准,因为基于效率或基于平等的政策目标将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与制度选择将会有差异。同时,政策目标的不同将会导致补贴品种的差异,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也要提上日程。第三个问题是制度设计问题,也就是应该设立如何的农业保险制度。这里面主要包含三个子问题:其一,政府到底应该在农业保险制度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其二,补贴应该怎么补?补给谁?其三,政策性补贴与政府兜底的关系及政策选择。
两天的会议非常紧凑,观点碰撞、讨论较为激烈。最后,财政部金融司孙晓霞司长做了总结。孙司长指出,目前的农业保险补贴仅仅是一种补贴政策,还不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需要采用商业性的手段进行运作。并对讨论中出现的11个相关问题作了回答和解释,认为会议具有建设性,对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健康发展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