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局薛晓源教授发表“全球化与风险社会”演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02浏览次数:15

    

 

200922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执行主编薛晓源教授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了题为“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演讲。


 

 

薛晓源教授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和交往得到了迅猛加强,全球化现象凸显于世。全球化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它以压缩时空的方式,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突然加速的社会,它的本质在于流动的现代性,包括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薛教授指出,尽管学者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不尽统一,但作为一个事实,全球化已经构成我们所在世界的知识语境,它是一个包含了全球尊重意识发展、社会价值变迁、全球秩序建构、人类关系变革等在内的持续进行的过程。

 

伴随全球化的产生和推进,薛晓源教授认为,我们也正在进入全球化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指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危险开始占主导地位,而全球化则使得这些风险不拘囿于某一地区或领域,而是具有了全球性的特征。薛教授概括了风险社会的7个本质特征:高度的不确定性、显现的时间滞后性、发作的突发性、超常规性、超常的传染性、传播与渗透的全球性以及人们无法回避的临近性。薛教授指出,正因为全球风险社会的这些特性,使得仍处于现代化道路之中的中国距离风险社会也并不遥远。他以形象的“压缩饼干”理论和“孤岛现象”向听众说明,全面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遭受社会转型带来的痛苦和震荡: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增加了风险分摊的难度,城市化过程中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严重的不负责任,为风险发作买下了种子,而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中国少量分散的城市犹如处于大海之中的孤岛,时时面对各种风险。这已经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何面对全球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薛晓源教授提出了风险症候学,借用阿尔堵塞“症候”这一术语及其研究方法开展风险社会研究,以求发现风险世界中未曾显现的症候和先兆,最终把握先机。在他看来,全球化加速了风险社会的形成,我们在风险治理中必须树立全球化语境下的风险意识、反思意识、责任意识和前瞻意识,并在针对风险的治理中建构合作意识。对中国而言,可以通过联合环境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一起,设计和建构风险社会年度指数,以应对来自风险社会的挑战。

 

薛晓源教授的演讲激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兴趣,听众们就人类面对全球风险社会中的可能作为、全球风险社会中的地方政府等问题与他进行了热烈讨论。

 

郁建兴教授主持了本次演讲会。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