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发表演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03浏览次数:11

    

 

 

200931日,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杜伊斯堡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东亚所长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表了题为“Creating civil society structures top down?”(中国公民社会结构自上而下构建)的演讲。



 


    演讲围绕“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展开。海贝勒教授指出,公民社会首要的是指国家与私人/家庭活动之间的领域,在西方语境中,这包含了国家与私人/家庭活动的分割、社会活动不依赖于国家的特征,但这并不构成中国公民社会的要件。他认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公民社会概念,正因此,中国也许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但公民社会发展所需的结构基础已经产生,并体现出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公民社会建立、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非对抗性等特征。

 

海贝勒教授指出,转型期中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中西学者对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的激烈争论。从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程的已有研究来看,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以及日常文化是构成公民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验证中国是否存在这些条件,是判断中国公民社会存在与否的前提。从中国现状来看,市场经济背景下私人产权的确立推动了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文化。私人企业家不仅承担了经济职能,并且履行了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职能,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形成。其次,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公民开始较多地参与社会事务,各类NGO组织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志愿者数量和比例不高但已然出现。第三,公共知识分子、思想库和网民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之中,他们以改善政府治理为目标,而较少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等议题。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的话语文化发展。最后,由于社会异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共识日益增强,这意味着公民、社会和国家开始理解并接受不同社会观念的存在,学习以较为温和的方式处理各类矛盾。这些先决条件的存在,显示了中国公民社会结构形成的可能性。

 

在论证中国已经存在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后,海贝勒教授继续指出,由于各项文化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引擎的角色,这导致了中西公民社会发展将遵循不同模式。从中国实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私人部门发展、公民自治强化、思想库的建立,还是公民道德培养,政府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确立了中国公民社会结构的“自上而下”模式。

 

100名师生出席了海贝勒教授的演讲会,并与海贝勒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师生们就“在参与中成长的公民社会”的研究框架、网络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国家激发公民自发参与性的可能方式、政府自上而下构建的公民社会是否将构成政府控制社会的新方式等问题,与海贝勒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郁建兴教授主持了本次讨论会。 

                    (高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