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案例——政府管理系举行2013年度第6此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18浏览次数:2

    

 

412日下午,政府管理系举行了2013年度第6次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政府管理系副系主任吴金群博士主持,由范良聪博士和陈丽君博士分别就“旁观者何以冷漠”和“关系对伦理行为的实验研究”两个主题作了演讲,政府管理系系主任范柏乃博士作了点评。研讨会主要参与人员包括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教师、经济学院杨晓兰副教授、陈叶烽博士、古保静博士等,政府管理系和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许彬教授等。

范良聪博士从小月月等社会事件出发,引出了“旁观者何以冷漠”这个话题,他认为第三方惩罚对于社会规范的维持至关重要。在GillProwse2011)的基础上,通过一组引入真实劳动(real effort)和第三方的独裁者博弈实验,探讨了由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实施的惩罚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实验于20127月在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进行,实验被试由通过浙江大学BBS征募的84名非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实验借助瑞士苏黎世大学开发的ztree软件平台完成(Fischbacher2007)。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对惩罚的需求是否敏感反应于惩罚价格?通过操控实验中独裁者做出分配决策之后第三方面对的惩罚价格检验了这一点。结果发现,第三方确实愿意花费成本惩罚违背潜在规范的独裁者。第三方对惩罚的这种需求一方面随着惩罚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独裁者规范违背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引出接受者关于第三方在给定惩罚价格水平下是否会实施惩罚的信念,论文还证明了这种动机模式的普遍性。本文的结论是,即便利益无关,第三方惩罚这种看似纯粹利他的行为背后也存在很强的经济考虑。这意味着在构建有关惩罚的微观行为模型进而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

陈丽君博士则从个人早期的中美诚信对比研究出发,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人的不诚信倾向确实更高。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特有的关系文化是导致不诚信的重要原因,然而也有相反的观点。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关系导向和关系强度对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作者假设关系导向对商业环境中的不诚信行为有正向作用,除此之外,生存压力、资源禀赋与不诚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都会影响到伦理行为。按照投标中的投标者与招标者的合谋行为(不诚信行为)作者设计了一个竞标决策游戏。实验被试为浙江大学各校区的学生,从201110月份开始至20124月前,共完成280+139人次实验,有效为390人次。实验中利用老同学与陌生人来操纵关系变量,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失败率来操纵压力变量,利用被试者初始分配的筹码来操纵资源禀赋,利用计算机来操纵不诚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并对实验结束后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对各变量的实际感知。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本文的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假说大部分通过了检验,关系确实助长了非伦理行为,除此之外,侦察概率提高(惩罚降低,期望收益不变)也会明显的降低非伦理行为。这意味着在类似招标的商业环境中,为了降低不诚信行为,应该引入关系申报与回避制度,同时应该通过多元化的监管提高侦察概率。

参会者针对每篇论文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实验设计、被试样本、统计检验以及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等方面,此外,也对论文题目与实验内容的关系、一些重要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许彬教授对实验室的运行进行了介绍,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利用实验室这个平台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发展非常快的一个研究方法,虽然实验研究还存在外部效度的问题,但也有不少研究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他们发现同样的被试者在实验环境和真实环境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大学生参加模拟招标是否能够拟合真实环境中商务人士的行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实验研究的外部可推广性还存在质疑。但这并不能否认实验研究在其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消除非实验研究常见的内生性问题,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政策等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政府管理系    田传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