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于7月5-6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
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已成功举办十届。多年来,工作坊为促进中国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发展,培养学术人才,建设学术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工作坊邀请了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参会代表围绕组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企业组织、项目制与地方政府、基层治理、社会组织与网络、冲突与社会管理等前沿、热点内容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主持了7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和大会主题演讲,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赵鼎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分别作了主题演讲。赵鼎新教授就“机制解释在组织研究中的意义与局限”展开演讲。他从自然科学的机制含义出发,通过对物理学、生物学中“机制”的解释,阐释了社会科学中“机制”解释所具有的意义和局限。张静教授作了“个体与公共制度的关联”的主题报告。她认为,在基层社会的公共体系中,个体与公共制度的联结中断,是导致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的主要原因。周飞舟教授则用“农民上楼”和“资本下乡”的两个概念形象地描述了我国新一轮城市化的特征;他认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都折射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的于显洋教授和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赵伟教授分别主持了“企业组织”和“基层治理”的专题报告。在晚上的分组自由讨论环节中,参会学者分为四组,分别就“项目制与地方政府”、“基层治理”、“组织与网络”、“冲突与社会管理”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的雷洪教授、北京大学的阎凤桥教授主持了7月6日上午的工作坊,学者们围绕“网络与社会组织”和“政治治理”两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下午,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冯钢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刘世定教授做了题为“同产不同权”的主题演讲。他用“差权”、“差权租”的概念和若干逻辑命题,分析和讨论了我国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自己界定为多权方而产生的自我设租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冯仕政教授依据CGSS2006的经验数据,尝试用“生产选择”、“生产结构”、“支配选择”、“支配结构”这四种机制分析超时劳动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为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示范性案例。浙江大学曹洋教授的“重提边缘性”的主题演讲,以中国行政体制中具有边缘人特征的“干事”在其任职期间完成条块之间工作流动的概率,尝试验证边缘人在组织冲突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提供了又一个示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曹正汉教授主持了工作坊的闭幕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发言。刘世定教授认为,从理论研究到专题实证研究、从方法论的完善到深层次的探讨,与会代表们的报告和论文均有涉及,许多研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与启发价值。他充分肯定了此次工作坊对于推进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认为它展现了多学科专业视角与观念交织碰撞的学术活力,展示了国内外在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