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郁建兴教授谈成长数据与大学责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29浏览次数:112

    多年以前,美剧《成长的烦恼》风光无限,剧中的父母、孩子们、学校老师让观众心向往之。艳羡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成不了剧中人,但学生的成长有没有规律可循?哪些是学生成长中的“关键要素”?学生成长又有哪些个体性差异?这些都是开展教育活动必须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


  欣闻学校第一次面向新生群体进行的全面调研,这是积累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大数据的重要一步。不仅可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风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基础性素材,更重要的是可以唤起我们对于“大学责任”的反思。


  大学教育不能只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更不能沦落为就业教育,而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素养和德性的培养。如果说,大学重视教书育人是一种重要而且急迫的“回归”,那么,在教书育人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公共精神,则是这种“回归”的核心内容。一位大学生如果不关注人类的发展,以及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就会缺少最基本的公民精神和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很可能迷失自我。


  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术品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这种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升华,形成一种学术“品位”,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旨趣。一个科学家在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常常犹如站在十字路口,“品味”是决定他选择哪一条道路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选择的方向在5-10年后大有发展,他就更有可能取得大成就;如果选择的方向是强弩之末,路就会越走越窄。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品位”,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道”。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和扩大研究生人数,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的学术品位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成长。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品位、确定了努力目标后,我们需要在这个方向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这就非常需要一种专注的精神。这次调查问卷也考察了新生的专注力特征,有57.21%的学生认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凡决定做的事都会设法完成”,但也有36.85%的学生会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现在社会中的一些浮躁之风和商业之风也吹进了校园,有一些学生进大学后讨论的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找工作,甚至有一些从大二开始就忙着去实习、考各类证书,从而辜负了读书的大好时光。古人说“宁静致远”,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够集中注意力,才可能取得快速的发展。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专注的人容易成功!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公民精神的培养。此次调研也问及了新生的理想抱负、人生规划等问题,近三分之二学生的人生抱负着眼于社会,并且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职业和学业理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已经成为大学的重要责任。公民精神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的统一,是一个社会中的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公民精神,就会变成一个私人利益的卑微集合体,而国家也就变成了依赖私人利益结合成的空洞的法人团体。公民精神高度浓缩了现代社会内涵,其表现形式则是公民的社会责任。简单地讲,公民的社会责任就是公民在享受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履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秉持公民精神的公民必然是“好事”的,甚至是“批判性的”,在关乎公共利益的事业面前,他不会自视为旁观者,而是积极去充当“主人翁”,他习惯于独立思考、理性批判,拒绝盲从,有热切的心脏、冷静的头脑。可以说,具有公民精神的人,是有责任意识、社会关怀和公德修养的人。我国是一个缺乏公民精神传统的国家,在专制主义统治的几千年间,无所谓“公民”一词,只有从属和依附于国家的臣民、庶民、子民、顺民等等。由此,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一些年轻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模糊,履责自觉性也不强。培育学生的公民精神,是大学必须承担的责任。


  “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是竺可桢老校长的学生培养目标。期待成长的数据,记录朝向这一目标的进程。

 

 

 

《浙江大学报》第2版02,可点击链接http://www.zdxb.zju.edu.cn/media/user/2014-09-26/sh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