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两岸四地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讨会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来自台湾中正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社会组织发展”。与会代表围绕“社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研究”、“社会组织与政府行为研究”、“行业协会研究”、“慈善组织与基层社会组织研究”、“社会企业研究”五个子议题展开了讨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郁建兴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随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澳门理工学院娄胜华教授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诗宗教授分别发表了主题报告。
康晓光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社会组织管理问题,是当下中国大陆最现实、最重大、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其实质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康晓光认为,眼下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整体上还非常弱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自主性,其命运掌握在外部力量手中,尚未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的特征是“依附式发展”,而这一特征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行政吸纳社会”。在报告最后,康晓光还向主办方浙江大学赠送了他的两本新著《君子社会》和《政府—社会组织博弈研究》。
娄胜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澳门社会组织形态变化与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变革》的主题报告。澳门素有“社团社会”之称,数量众多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娄胜华教授用“拟政府化”和“拟政党化”来描述澳门社会组织的特征,在回归前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澳门形成了既相异于中国内地也不同于葡萄牙的社会合作主义治理体制。回归后,澳门则需要在转变政府管治能力、扩大社群参与范围以及提高社团代表性等方面寻求变革。
王诗宗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组织特征研究的批判性回顾》的主题报告。通过回顾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特征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路径,王诗宗教授指出:公民社会路径和法团主义路径均受到宏观理论的话语约束;后继的contigent路径虽然试图用因果机制解释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生成机制,但这一路径的成就是初步的,而且存有如何与宏观话语对接的难题。最后,王诗宗教授就未来中国社会组织特征研究的经验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和方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题报告结束后,研讨会进入第一场讨论会环节。讨论会由华东政法大学滕世华教授主持,评论人由康晓光教授担任。本场讨论会的主题是“社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副教授做了题为《技术改变权力:信息时代的社会治理》的报告。报告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揭示了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很可能是我们目前的想象尚未能触及的。通过分析互联网的技术特性、社会特性,贾西津指出互联网是现代个体性社会的技术表达,也是承续个体性表达的模因。她认为互联网是现代个体化社会衍生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是增进现代社会个体化结构的一个有力因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结兵副教授发表的演讲主题是《社团卷入与公民投票行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再认识》。他从公民政治参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通过2005年中国社会调查城镇居民样本的实证研究,说明了社团卷入对公民主动的投票和被动的投票均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并且相比于被动的选举投票,社团卷入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的主动投票行为。吴结兵认为,这一结果反映出社会组织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中更多地发挥了增强公民政治意识的社会功能。
来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谢岳教授发表了题为《草根动员与环境治理:一个农村环保运动的解释》的演讲。谢岳认为:在我国广大的基层社会中,由于基层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力有待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通过运用社会运动理论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谢岳发现在草根的环境动员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时,它们有可能以一种理性的与和平的方式推进基层社会的环境治理,从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月31日下午,会议进入第二场讨论会——“社会组织与政府行为研究”。担任本场讨论会评论人和主持人的分别是同济大学谢岳教授和台湾中正大学官有垣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周俊首先发表了题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的政府选择》的演讲。通过将企业采购中的供应商理论引入对政府选择以及案例检视后,周俊发现:制度、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因素与社会组织数量、社会组织身份一起影响着政府对购买方式和购买对象的选择。其中,制度对政府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要完善政府选择,应建立社会组织评价机制为政会双方提供行为指引。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侯志伟博士后基于上海经验的案例研究发表了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分析框架及解释模型》的演讲。通过对上海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和环卫服务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侯志伟发现,行政事务逐级分包在政府购买实践中衍生了两项制度,一是基层政府购买主体制度,二是基层政府培育社会力量制度。在这两项制度的运作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形态表现出封闭性和割据性的特征。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韩恒副教授发表的演讲主题是《多层次替代:政府治理基督教的策略分析》。韩恒认为,面对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家庭教会的客观存在以及邪教的蔓延,政府采取了多层次功能替代的策略治理基督教。演讲者分别介绍了政府在针对不同宗教组织所采取的替代策略,他认为,尽管政府实施了多层次功能替代策略,极端宗教组织可能还会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赵祖平教授发表了题为《欧盟与成员国在劳工政策三方机制中的互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演讲。她指出,欧盟各成员国的三方机制出现了一个相同的发展趋势,即轻微的政府集权和社会伙伴的适度参与相混合的发展趋势。赵祖平认为借鉴欧盟及其成员国互动的经验,形成我国独特的劳工政策,对于我国劳工政策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场讨论会的主题是“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澳门理工学院娄胜华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贾西津副教授担任评论人。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东副教授首先做了报告《行业协会管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何东认为虽然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却在社会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国家的整体治理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体制束缚、制度缺陷和政府过度干涉,行业协会仍面临自律机制缺失等问题。对此,报告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了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永东博士发表了题为《当代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研究:结构论证、行动分析及其超越》的演讲。他梳理了行业协会商会既有研究中的结构论证与行动分析之间的张力,并以此为起点,提出了 “变动制度环境中的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策略性互动”的研究新路径。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宋晓清老师做了题为《中国大陆行业协会商会的民主治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有关社会组织自身的民主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基于杭州、温州两地的129个样本,宋晓清定量地考察了可能影响行业协会商会内部民主治理的因素。
11月1日,会议进入第二天,第四场讨论会围绕“慈善组织与基层社会组织”展开。北京大学袁瑞军教授和浙江大学王诗宗教授分别担任了本场讨论会主持人和评论人。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的钟晓慧博士首先发表演讲《广州市慈善捐赠状况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市不仅在经济增长方面成绩喜人,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钟晓慧博士向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广州市慈善捐赠的规模、广州市慈善捐赠的发展现状,以及广州市慈善捐赠的特点及其发展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永彬老师做了题为《我国基金会支持、参与社会治理初探》的报告。他从基金会的设立程序、投资运作、监督管理及税收优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优化明确基金会设立程序级相关审批标准,有助于基金会总体能量的活化。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慧凤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基层社会组织发展新趋势与能力建设》的报告。她认为以法治政府、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网络信息互 动平台的“三大建设”来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形成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机制创新和载体创新构成了苏州基层社会组织改革的基本经验。
第五场讨论会的主题是“社会企业研究”,袁瑞军教授担任主持人,王诗宗教授担任评论人。
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官有垣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台湾社会企业治理研究》的演讲。在台湾,社会企业目前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官有垣认为,应将研究焦点置于社会企业治理的相关议题,包括治理的结构与功能、董事会的组成以及执行长的角色,以及董事会与执行长角色与功能的制度性调整等动态议题。
华东政法大学刘丽珍副教授做了题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评估》的演讲。刘丽珍认为,社会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成长,要通过对商业模式中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联接的设计与构造,尽可能多地创造为价值网络所共享的价值,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价值。
在研讨会的最后,清华大学贾西津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更多地吸收中西部地区社会组织的研究成果,邀请中西部大学的相关研究者加入研讨会,鼓励他们成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与会同仁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的便捷化、常态化。最后,会议主席郁建兴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
(陈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