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反腐败法治化与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在浙江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召开“国家治理现代化”专题座谈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俞可平教授、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蓝蔚青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权教授、浙江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山舞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座谈会。
俞可平教授就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专题报告。俞可平教授指出,“治理”的概念不同于“统治”的概念,理解治理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national(国家)意义上的治理,包含三个次级体系,即,政府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第二个维度是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区分上的治理,包括中央治理和地方治理;第三个维度是区域角度下的治理,包括城市治理和乡镇治理。城市治理对中国治理实践而言越来越重要,目前许多社会问题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可以大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针对学界关于治理的几点争论,俞可平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治理,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是全新的政治理念,治理一词虽古已有之,但与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国家治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讲的治理是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区别于“统治”,其首要特征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关于治理主体多元化,并非撼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是转变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关于治理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关系,俞可平教授认为国家治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也是对其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关于由统治到治理是否是人类政治的普遍趋势,俞可平教授认为民主、法治、公正等理念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们并不是照搬西方,而是融入中国特色。近代以来我们便以“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工具性成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在城市治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方面,而城市治理,离不开民生和民主。
关于城市治理研究,俞可平教授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城市治理需扎实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第二,城市治理创新要有品牌特色;第三,城市治理研究要内外结合,立足自身,对外建立专家学者网络、研究协作网络、城市间网络和国际网络;第四,每年应有少而精的品牌性成果。
随后,俞可平教授与中心成员们根据时下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民生、民意、责任政府等话题进行了愉快而热烈的讨论。
(执笔:孙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