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德国Greifswald大学“FIFC”第3次国际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25浏览次数:27

    

    9月16日,由我院土地管理系与德国Greifswald大学共同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IFC(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for Governing Farmland Conversion: Assessment and Innovation)在蒙明伟楼357举行第3次会议。来自Greifswald大学的Volker Beckmann教授和Thomas Sedlin博士,经济学院的赖普清博士,我院张蔚文教授、吴宇哲教授、岳文泽教授、汪晖教授、田传浩博士、谭荣博士、高翔博士等教师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做发言,就基础性制度、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非农化治理这一主题进行学术交流。

   

    谭荣博士作为项目中方负责人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项目概况及会议议程,研讨会由Volker Beckmann教授主持。首先,张蔚文教授对中国现今存在的土地违法利用类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指出经济与政治因素是导致中国土地违法利用的主要诱因。随后,汪晖教授对中国土地征收的现状和征地补偿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说明,揭示了农民协商能力不同造成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性。紧接着谭荣博士从市场化和分权的视角,解读了让人困惑的中国土地行政管理制度,并将中德两国的基础性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中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变化和改进进行了阶段性的概括。政府管理系的田传浩博士与高翔博士则对地区间政府的竞争行为、城市土地市场的土地供给结构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和态度进行了分析。

   

    在下午的会议中,岳文泽教授基于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理论,以杭州为例探讨了城市郊区化的运行机理和资本循环过程,提出了资本循环的中国模式。Volker教授对德国的公共意见征求和土地利用规划系统进行了说明,并以德国Berlin-Brandenburg国际机场为例,介绍德国土地的空间规划流程和环境影响评估,强调了公共参与的重要性。Volker教授还对中德两国的土地补偿机制和政策进行了对比,并通过模型分析论证中德两国在土地补偿机制上的差异。随后,Thomas博士介绍了德国农地非农化的过程和补偿措施,对德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为国内土地研究提供了可比性的参照。经济学院的赖普清教授在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大背景下总结了制度改革与相互作用成本的关系以及各种政治制度的结构,表明交互成本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项目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认识。然后,吴宇哲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耕地保护机制,比较了质量保护和数量保护政策的差异及带来的后果。

    最后,Volker教授对一天的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和陈述,他对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满意,并希望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能进一步拓展FIFC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争取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土地管理系 易琬丰、俞舒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