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Family Influence on Male Reproduction: An East Asian Comparison,
1700-1950 家庭与男性繁衍:1700-1950东亚数据比较
演讲者:董 浩博士候选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时 间:10月16日下午1:30
地 点:蒙民伟楼246
主持人:高 翔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简介】
本研究旨在理解宏观层面的家庭体系如何影响微观层面的家庭特征和同住亲属对男性繁衍后代的重要性。通过实证定量分析1700-1950年中国东北和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共计65万余人4百万条记录的微观人口面板数据,作者不仅重新审视了我们对历史上东亚各种家庭体系的认识,更从个人生命历程角度发现了许多家庭结构周期变化的重要细节。作者进一步利用多层统计模型(multi-level models)分析个人特征、同住亲属以及家庭特征对男性后代数量的具体作用。在社会层面,家庭间差异可以解释男性后代数量差异的10-25%,但家庭的复杂程度与其重要性并无直接相关。在个人层面,与父亲同住对繁衍后代存在较为普遍的显著促进影响,与母亲同住的作用差异较大,而已婚兄弟同住则倾向于有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发现联合家庭(joint family)对繁衍的促进作用与兄弟竞争(sibling competition)对繁衍的阻碍作用总是同时出现。这些发现都说明不同家庭体系在后代繁衍方面并非有绝对优劣之分。在长期与当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互动演化中,不同家庭体系均发展出自身独特的人口模式,并形成一种相似的均衡。
【主讲人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候选人,香港博士奖学金计划(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获奖者,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2010届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口学,特别关注亲属网络和家庭影响。香港研究资助局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多项东亚大规模历史人口数据整合研究项目共同负责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Demography(人口学最高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社会科学与公共健康交叉领域顶级期刊)和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发表论文,并在《历史研究》和《社会》合作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