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伟博士访问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并作了题为“政策扩散及其中国实践”的学术报告。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翔主持了本场活动,“亚洲未来领袖公共管理硕士项目”学员和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刘伟博士首先界定了政策扩散、政策创新、政策发明、政策趋同等相关概念,并由此提出了政策扩散的不同类型。她指出,关于政策扩散的研究存在结果论和过程论两种取向,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政策扩散在时间维度上呈现S形曲线特征、空间维度上呈现扇形扩展特征。针对已有研究过于零散的不足,刘博士提出了政策扩散机制的三种类型,即强权型扩散、道义型扩散和学习型扩散。其中,强权型扩散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其核心驱动力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倡导者,典型例子便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道义型扩散以社会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合法性为核心驱动力,典型案例是全球控烟政策的扩散。学习型扩散的理论基础是有限理性主义,核心驱动力为收益最大化,拉美国家规制型政策的扩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伟博士进一步指出,政策扩散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是区分政策学习和政策模仿。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刘博士区分了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两个环节,认为地方政府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时间点是区分政策学习和政策模仿的关键。如果地方政府在议程设置之后的政策制定环节引入其他地区经验以解决本地面临的实际问题,就可以视作政策学习。如果不存在政策问题,仅仅是看到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后才设置议程,就可以界定为政策模仿。
随后,刘伟博士介绍了政策扩散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她强调,现有关于中国政策扩散的研究多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权力结构、政治适应以及政策试点的流程,以及组织机制与制度安排等角度展开。这些研究有着浓厚的区域研究特色,她则试图基于中国经验与公共政策普遍理论开展对话。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刘伟博士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政策制定的三阶段论,试图厘清政策试点与政策制定的关系,分析政策试点的发生机制。她指出,在前试点阶段,上级政府制定政策目标,但不规定具体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工具,由此给下级政府留出了较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在试点阶段,上级政府相继确定了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地方政府主要针对政策工具开展自发试验;在后试点阶段,上级政府的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工具都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政策进入推广扩散阶段。基于这一框架,刘伟博士采取过程回溯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政策制定过程,验证了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刘博士同时指出,三阶段论主要在地方拥有自主权且上下级政府间政策分歧较小的领域有更强解释力。
讲座结束后,刘伟博士与师生们进一步讨论了政策扩散的定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