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教授纵论中印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3浏览次数:2

    

 

    6月20日晚,哈佛燕京学社社长Elizabeth Perry(裴宜理)教授在浙江大学发表了题为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hina and India Compared”演讲,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主持。本次演讲也是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学术大师大讲堂”的系列讲座之一。

 

   

    当前,中国和印度已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重要参与者。裴宜理教授指出,中印两国都有着开展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也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潜移默化影响。不过,两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往研究者多把高等教育的差异与政治体制相勾连。如有观点认为,为了争取中低收入人群的支持,民主政府更有意愿投资教育。裴宜理教授指出,中印两国的教育实践表明以政治体制解释教育发展的简化处理缺乏解释力:与中国相比,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表现欠佳,而中国的国民识字率也比印度要高出许多。裴宜理教授认为,这一现象的形成扎根于中印两国的悠久历史。在印度,种姓制度下上层阶级垄断了教育,进口替代工业也削弱了它对中、高等教育的关注。中国的教育发展则主要得益于1949年后国家的教育投资。

 

    除了观察历史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裴宜理教授还着重观察、比较了中印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角色、发展策略及其经济社会后果。她指出,近年来中印两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她看来,人口增长、中等教育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对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都是推动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不过,中印两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许多差异,如中国政府更加积极地干预、引导高等教育发展,在策略中更加注重发展公立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相比之下,印度高等教育中的国家角色更为弱化,私立院校发展较为迅速,且更加注重大学博雅教育。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也带来了两国高等教育差异化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后果。裴宜理教授指出,得益于国家投入,中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要显著地好于印度。同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进程迅速,尤其在数学、计算机等工程领域表现出众。从出版来看,两国的SCI、S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比例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国际影响(论文引用率)仍然有待提高。

 

   

     裴宜理教授的演讲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广泛兴趣。演讲结束后,师生就中印高等教育模式对社会流动性等问题的可能影响与裴宜理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郁建兴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感谢裴宜理教授从高等教育改革视角开展中印两国的比较,他希望师生都能够长久保持对所处生活、所处时代和所处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