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条件下实体经济发展及对策”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17浏览次数:5

    

    近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与浙江日报联合举办了“新条件下实体经济发展及对策”研讨会,邀请专家就“新常态下如何认识实体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等问题展开讨论。

    “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无论是金融还是贸易,脱离实体就不行。”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对实体经济的地位有一个形象比喻:实体经济犹如人的躯体,金融是血液,贸易是水分。人要鲜活有生命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有机融合,不能简单拼凑。

    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刘亭在研讨中指出,把金融和房地产业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要正确理解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离开了金融的组织和配置,实体经济就是一盘散沙。因此,振兴实体经济不是要挤压金融,关键在于挤泡沫。“从制造经济到总部经济,从现场购销到网上交易,甚至从工业强国到金融帝国,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的一切长足的发展,似乎都是在验证着实中有虚的大现实……更重要的是虚实一体的大融合,以虚带实的大潮流。这恐怕就是规律,违拗不得。”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庆明教授认为,很多传统产业的产品,都客观存在着国内外品质的差异。随着国人消费升级,品质好的产品,价格高仍然卖得好,而品质差的价格低依然滞销。“这说明,实体经济难,难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百姓需求结构的升级而升级,从而出现了供、需结构错位——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这是很多地区实体经济困难的症结所在。”

    振兴实体经济不是保护落后产能,恰恰相反,而是要用符合消费升级需要的新产能替代旧产能。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指出,“振兴实体经济,不等于所有制造业都是应该鼓励发展的。”只有转型升级的实体经济才有振兴意义,那些老旧的、没有进步潜力的、污染环境的实体经济是没有必要振兴的。

    振兴实体经济一定不能拒绝拥抱新技术、新模式。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畴镛看来,企业家自身对互联网以及新技术的认识和作为可以说是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他表示,企业家首先要对新技术有信心、有热情。像我省奥康、报喜鸟等企业的掌门人,自己本身就很能深刻体会并重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只有当企业家认清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后,才会扑下身子去做。

    实体经济的转型和人工智能发展相结合,要打破几个误区:人工智能不是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科幻虚拟,而是分为弱、强、超人工智能三种,弱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普及到方方面面。从技术的角度,浙江有条件有优势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前不久美国评选人工智能十大核心技术,阿里占了两项,其中一项就是人脸识别。省委政研室研究员于新东给出他的观点。

    作为新技术新应用的代表,来自阿里研究院的专家粟日表示,未来经济包括三部分,一是数字基础设施,二是信息经济,三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交集部分,互联网不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更赋能整个供应链。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根尧则表示,新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应与电商相结合,与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相结合,加上电商和人工智能这两只翅膀,实体经济就可以飞起来成为新实体经济。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首先要改变自己。

 

素材来源: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 浙江日报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或者输入微信号zjuspa即可成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