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兴院长在学院201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欢迎大家在美丽的季节来到美丽的城市美丽的校园,开始你们人生的新旅程。我想,与这个美丽季节的美丽城市美丽校园相匹配,这一定是你们人生中最为精彩、最为炫目的旅程之一,甚至没有之一。我和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
在欢迎你们的同时,我还要祝贺、恭喜你们,进入了一个伟大或者说以伟大作为愿景的学院。学院目前拥有3个一级学科,8个教学系,10个研究所,3个独立研究院,16个研究中心。本科生教育依专业设立,研究生教育依学科设立。我院3个一级学科中,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社会学学科刚刚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走上了学科大发展的快车道。今年我院研究生新生总数达553人(去年为389人),其中中国学生(含港澳台)489人,包括博士生74人、科学学位硕士生121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94人;国际留学生64人,包括博士生10人、硕士生54人。因为你们的到来,我院研究生在校生总数达到1739人(去年为1548人),其中中国学生(含港澳台)1559人,包括博士生351人、硕士生1208人;国际留学生180人,包括博士生49人、硕士生131人。在浙江大学追求有质量的内涵发展的时刻,我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体量还在不断攀升,表征着我院事业正进行着又好又快的发展。
开学典礼是大学的制度安排。据说,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的开学典礼由罗马教皇亲自主持。拥有九百余年校史的牛津大学的开学典礼一直是英国王室最期待出席的典礼仪式之一。大学的开学典礼辉煌典雅,已然仪式化、制度程式化。 每年大学的开学季,各大校长、院长的迎新致辞竞相出炉,心灵鸡汤满天飞,开学典礼演讲甚至成了一种变相的评比。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辨识出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比如,在今年哈佛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福斯特校长在致辞中说,在破裂和分化的时代,让我们成为团结的典范。我们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期待这所大学的未来。在今年耶鲁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沙洛维校长以狐狸和刺猬之喻,回答在这个技术创新呼啸着奔向未来的时代,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习者。“狐狸观天下之事,刺猬以一事观天下”,沙洛维校长希望耶鲁学子变成狐狸,以改善当今世界和未来。北大校长林建华提出大学灵魂应该是“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他今年的开学典礼演讲以“倾听学问的声音”为题,指出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和机器,而是要“学以成人”。清华大学邱勇校长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他今年的开学典礼演讲以“向美而行”为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万俊人院长则把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看做是人文学和人文精神的礼拜与祭祀。通过这一年一秋的庄严祭拜仪式,人文学人一起确认对人类文化的精神记忆,宣示对于传承和弘扬人文学这一人类最古老最经典之知识传统的信仰与承诺!
我很期待今晚全校研究生开学典礼以及吴校长的精彩演讲。此刻,作为一位院长,我要表达的是对公共管理学院全体研究生新生的期许。
第一,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是浮华。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君子意义上的公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仁爱爱人。这是儒家文化的要义。
我们都是现代人。黑格尔通过建构一种融合古今的现代国家政体形式,把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公民德性的塑造结合了起来。在他看来,自由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统一。现代公民的自由与德性有关。为了塑造这种公民德性,黑格尔十分重视“教养”(Bildung)的作用。
我今天不能长篇展开关于教养的话题,教养无疑关乎善念,关乎品行的养成,关乎推己及人。我在这里强调两种关系:知识与教养,奢华与教养。龙应台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的演讲中说,素养与知识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梁文道在回答奢华和教养的区别问题时指出,奢华向外“求胜”,“教养”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真正的奢华是内心的高尚,这不是昂贵的物品所能装饰出来的。做一个高尚的人,才是我们最应该拥有的“奢侈品”。
近年来,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讨论很多。自从钱理群教授提出并批评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以来,有很多人支持,也有不少人质疑。我的意见是,当且仅当这个“己”是有教养的“己”,是有终极关怀、内心高尚的“己”,那么通过善行获得的外部奖励(名利)和内部奖励(精神的愉悦),作为利己的体现,这个利己主义是我们可以接受甚至值得倡导的。
第二,以天下为己任!
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这是竺可桢老校长的话。我在下面分而述之。“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它有多种含义,不同表述。在今天,我要求大家能够认识到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要有这种全球视野去看待我们的人事和物事,反对坐井观天,超越夷夏之辨。我们要树立起全球思维,思考全球性问题,遵循已有世界游戏规则,不断改变已有的不合理游戏规则,融入并逐渐引领世界主流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树立“天下为公”精神。天下为公本是儒家经典《礼记》大同篇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管理国家大事,人民享有平等幸福生活。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就要成为竺可桢老校长说的“富有公共精神,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而不仅仅成为一位工程师、律师和医生。
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复兴,我们由模仿、学习、追赶西方模式正逐渐进入一个自主、自觉发展模式的时期,甚至从一位追赶者逐渐变成了引领者。那么,我们引领世界什么?是把近代以来遭受的全部屈辱加诸对方,或者荡平美日印而成为新的霸主?肯定不是!今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其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对于社会科学学者而言,无论是成名学者还是你们这样的新入者,必须以认识社会规律发展、前瞻性地设计社会发展为己任。我们需要更多地把握自己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多地进行认知创新和范式创新,以适应社会宏大转型的过程。时代在呼唤本土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且,由于近200年来我们进入的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我们的本土文化再也离不开这个世界体系了。中国的自觉自主并不意味着中国自外于世界,中国发展的独特模式绝不意味着中国遗世孤立、自成一体,中国梦并不意味着中国例外。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国梦,也应当是全球梦。
梁漱溟先生晚年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第三,以真理为依归!
公共管理学院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 的院训,有时候会被教职工、同学写错,写成“以真理为依归,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差错表现出我们对求是校训理解上的偏差。竺可桢认为,“求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信仰,英文是Faith of Truth。他说:“求是就是要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他以布鲁诺、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不怕火焚,不怕唾骂,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来激励大家。同时,他还把求是精神理解为牺牲精神,“不顾利害以求真理,祛除成见以就理智”;他还把求是精神理解为博学笃行的精神,而不完全限于读书或实验。
在今年哈佛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福斯特校长说,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而保持多样性是追求真理的重要前提。我非常尊敬的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先生说:“我一生只向真理低头!”这些都应当成为浙江大学及其公共管理学院学子们的座右铭!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浙江大学,来到公共管理学院!什么是大学?大学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大学是一种关系,你上了大学,是来参与这种关系建立的。University源自12世纪的一个词universite,原意“整合的关系”,表明有那么一个地方,让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整合性的关系。我们被称为教授professor,profess就是见证、表明的意思。教授们不是光的本体,而是光的见证者。今天的开学典礼,本来安排了一个诗朗诵的环节,我推荐纪伯伦的诗《论孩子》,其中写道:“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相应地,我们要给你们无条件的爱,而你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新生活!我们要把你们的成长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就,你们则要不断地超越之前的自己!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们成为师生,是一种缘分。有你的公共管理学院会更好!
谢谢并祝福你们!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或者输入微信号zjuspa即可成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