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东教授团队在农经国际权威期刊《Food Policy》发表论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9-29浏览次数:1841

    

   日前,我院农经系郭红东教授和他的博士后罗建利副教授、英国Bristol大学贾甫教授合著的论文“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gro-food innovation policies”被国际农经领域顶级学术期刊《Food Policy》录用发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群重点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71333011)支持下,近年来,郭红东教授与合作者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不少相关成果。

 

   发表在《Food Policy》上的这篇文章利用4个典型案例,从合作社的技术获取模式和技术溢出两个维度构建了合作社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利用三重底线原则,比较每种创新模式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倡导。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该研究创新与学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供应链视角,目前关于农民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购、生产和销售方面。而关于合作社是否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合作社如何实施技术创新,仍属于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同时也是中国情境下科技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界定和培育过程中必要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利用民族志与案例研究方法,发现了技术溢出和技术获取模式能够体现目前中国合作社技术创新的特征。文章从这两个维度揭示了农民合作社技术创新的黑箱,构建了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四种模式:包括草根社会创新、草根商业创新、引进社会创新和引进商业创新。与一般企业技术创新相比,只有合作社的引进社会化创新的一般企业类似,而其他几种创新模式是合作社技术创新独有的特征。

 

   其次,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合作社运动的各种模式,鲜有成果从技术创新视角探讨合作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该研究分别从技术获取模式和技术溢出两个维度刻画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创新具有草根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特性。作为两个独立的创新概念,文章在中国情境下发现部分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能够将草根创新和技术创新交叉融合(例如草根社会创新和草根商业创新),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草根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理论内涵。

 

   最后,从技术创新政策是细分性和适用性出发,文章分别从供给侧创新政策和需求侧创新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在激励合作社实施各种技术创新的政策倡导。

 

   该研究除了具有上述的学术贡献,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其一,文章提出四种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指引合作社企业家如何根据合作社的资源和能力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实现合作社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其二,文章提出的合作社技术溢出和技术获取模式的概念模型,以及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特征是政府培育科技型农民合作社,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文章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为激励合作社实施各种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或者输入微信号zjuspa即可成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