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教授等出席“养老金改革:国际动态与中国实践”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2浏览次数:100

    

   2017年10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养老金改革:国际动态与中国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特别邀请到养老金领域国际权威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包括世界银行社会保护部门前任负责人Robert Holzmann先生、瑞典名义账户制的核心设计和推广者Edward Palmer先生、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核心设计者高山宪之先生,以及智利养老金改革委员会前主席David Bravo先生。此外,国内著名学者蔡昉、宋晓梧、郑功成、李实等出席会议。浙江大学何文炯、张翔、杨一心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聚焦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动态,总结思考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养老金改革的深刻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当前中国养老金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改革方向。会议以国际专家介绍国际经验为主,国内专家点评,并与国际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和世界人口与经济结构仍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次会议对于准确把握养老金改革的国际动态,全面总结世界各国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稳步推进世界和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讨会现场

 

    何文炯教授担任Edward Palmer教授主题报告的评论人。他认为,瑞典的制度及其改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社会公平性考察,瑞典在养老金领域有两个普遍实施的养老金制度:一个是具有保底功能、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制度,能够确保每一个老年人具有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另一个是以养老金为目标的强制储蓄制度,而且,对于缴费能力较弱的人群给予一定的缴费资助。后一制度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年老之后,除基础养老金之外,再得到一笔养老金,对于保障社会成员年老之后生活水平不下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们还设置了共享账户,有益于提升家庭功能,这是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缺乏的。在机制设计方面,瑞典的名义账户制具有很强的透明度,能够将个人行为与制度目标有机结合,因而具有较强的宏观效率;其基金具有长期平衡机制,包括可能的负利率等。他认为,瑞典的制度设计,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年老之后的基本生活之需,但如何保障第二层次养老金的购买能力不下降,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他指出,瑞典的做法是基于政府的信誉和国民的素质,尤其是国民对制度转型和制度运行机制的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养老金制度设计需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国民权益与政府职责,要确保社会成员年老之后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并有稳定的预期;二是长寿风险问题,包括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长寿风险和养老金制度举办者所面临的长寿风险;三是精算平衡机制,无论是DB制度,还是DC制度,都需要有保持基金长期平衡的精算平衡机制。最后,何文炯教授就中国养老金制度深化改革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确立社会公众对于基本养老金的理性预期;二是基本养老金制度要准确定位,找准其在老年保障体系中的位置和在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中的位置;三是实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分离”,将统筹养老金作为保基本的基础养老金,将个人账户逐步向职业年金过渡。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方式: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或者输入微信号zjuspa即可成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