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7-12-07浏览次数:1144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的保护网,是风险的缓冲器。未来,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应在哪些方面着力?养老保险覆盖全民,有哪些困难要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该如何理解?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何文炯:中共十九大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一判断完全适合于社会保障领域。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保障需求增加,但风险保障服务供给不足。而且,人民群众对于基本风险保障公平性的预期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承担国民基本风险保障职责的社会保障,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这是新时代主要矛盾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据此,社会保障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扩大资源并优化配置。具体地说,一是基于系统的风险分析,把握社会成员的基本风险保障需求,完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形成缜密的兜底网络,并有效覆盖全体国民;二是按照权责清晰的原则,明确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家庭的职责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定位,在健全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补充性保障,形成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同时,厘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职责,妥善处理历史债务,建立地区间社会保障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三是按照保障适度的原则,优化制度设计,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平衡机制,恪守“保基本”原则,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四是按照精准、高效、便捷的原则,建设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以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养老保险是极受关注的社会保险。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医保已基本实现全民参保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全民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何文炯: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险权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权益。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社会保险惠及面已经大大扩展,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但应该看到,还有部分社会成员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工薪劳动者参保社会保险的比重还很低。2016年底,面向工薪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各项目全国参保人数分别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79亿人(含离退休1.01亿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7亿人(含离退休0.78亿人),工伤保险2.19亿人,生育保险1.85亿人,失业保险1.81亿人。这与制度规定的应参保人数还有显著差距。因此,必须全面而有效地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依法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此,既要增加动力,又要增加压力。具体地说,一是要优化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保持适度的保障待遇,使参保者及其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增强其参保和缴费自觉性;二是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要求社会成员尤其是工薪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依法及时参加社会保险,对违法者予以惩罚。这里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增强维护法治和社会公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统筹社会保险参保、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十九大报告确定了“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全国统筹,对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何文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全国统筹,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使其恢复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制度安排,统一国民的基本养老金权益,统一参保者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从而统一劳动力成本,为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创造条件。这既是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当然,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理解,学界和业界并不一致。学理上所说的全国统筹,应当是统收统支式的,即全国统一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统一支付基本养老金。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主要依靠制度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关键是明确制度定位,恪守保基本的原则。因为只有保基本,才能全覆盖;只有保基本,才能可持续;只有保基本,才能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机制,这里包括养老金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养老保险费征缴机制、制度转轨成本及历史债务处理机制、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报告制度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近年来,照护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你能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何文炯:照护保障是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之下,我们更应重视并加强建设。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以社会保险的方式建立照护保险制度,部分地区进行了探索。但照护保险是十分复杂的社会保障项目,目前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以社会保险方式实施照护保险制度,且面临许多十分棘手的问题,可以说,国际上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宜大规模推进。事实上,当前的重点是增加照护服务供给,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照护服务需求,因此要加快发展照护服务业,培育规范的照护服务市场,尤其是要扩大照护服务队伍,在建设专业化的照护服务队伍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办法普及照护服务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成员照护失能老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照护保障制度。从兜底线的思维出发,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加快建立失能老人照护补助制度,即以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为基础,对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提供财政补助,使其有能力购买社会化的照护服务,以保持其基本生活和人格尊严。这种补需方的做法,具有公平性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等多项优点,并能促进照护服务市场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