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亨:能源安全观演进与中国能源转型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542

能源安全研究最初兴起于西方学术界。1970年石油危机爆发前,石油价格一直很稳定,这段时期也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在石油危机爆发后,能源问题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关注,而此时重点聚焦于石油供应安全。到20世纪末,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心。此时,能源安全观逐渐从供应安全过渡到使用安全,即各国在追求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避免能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其在能源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这种挑战来自于物理上的可能阻断,即进口环节基于各种原因被切断,使得国内得不到充足的能源供应,波斯湾困局、马六甲困局、主权困局就是这一挑战的最好说明;其次是源于国际油价高涨带来的威胁,如果国际油价过高,中国将不得不支付高昂的成本进口原油;最后则是来自于能源使用的不安全性,目前中国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过于粗放,由此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想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挂钩关系,其主要出路在于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幸运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条件:来自中国领导人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强烈的政治意愿以及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尽管如此,能源转型本身也存在着悖论问题:第一,能源转型目标的相互冲突性,能源价格的低廉性、供应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环保性往往难以兼得;第二,转型的迫切性和转型过程的漫长之间存在着矛盾;第三,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角色定位并不清晰。对此,国家需要通过进口弥补资源的不足,使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同时加快科技创新以及提高能源治理水平。

能源消费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首先我们应该着力解决能源贫困问题,进而要确保能源的供应安全,然后才能更好地追求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在尚未完全解决能源贫困问题时就追求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