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群:“中美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8-06-14浏览次数:2315


美国最高法院大门沿装饰为九位历史人物的雕像,处于正中的是圣经中的摩西,而他右边就是中国孔夫子的雕像。这样一个小细节既体现了美国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也体现了中美关系由来已久。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最早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欧洲往来相对更频繁;1784年,在欧洲的影响下,美国开始往东方前进,并派出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这艘商船带来了当时人们喜欢的人参、兽皮和檀香,同时,也带回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1787年,第一个外交官到达中国。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与美国于1844年签订了《望厦条约》,这也是第一个中美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成为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允许美国在中国传教,同时美国承认鸦片贸易不合法,并获得治外法权。美国在中国的传教,本为传播福音,后来传教士发现中国人民贫穷落后,于是开始办学办医院办诊所,其中一些学校医院诊所至今还保留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的积极影响;而治外法权实则允许美国法律凌驾于中国法律之上,对中国的伤害很大。18世纪60年代,中国劳工不断赴美,进行掘金、采矿和修铁路的工作;甚至,1868年《蒲安臣条约》表现出对中国的极度友好,鼓励中国移民赴美。然而好景不长,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这一法案推翻了《蒲安臣条约》,严格组织中国移民进入美国。到了19世纪中国内战阶段,美国选择了支持蒋介石。

在洋务运动中,容闳组织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其中包括很多后来的社会精英,比如胡适、詹天佑,这说明中美关系一度良好。然而1949年后,中美关系则是跌宕起伏。苏美冷战时,中美关系进入了敌对状态,甚至在朝鲜战争,兵戎相见。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了短暂的蜜月期,邓小平访问了美国著名企业,以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美国公众好感度在1989年后,从原来的60%下降到30%

总结中美关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美关系在建交时遇到的最复杂的障碍和问题是台湾问题(“一个盘子”)。比较之下,现在的中美关系主要涉及到经贸问题,军事安全问题,文化教育问题以及包括气候变化、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等在内的新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实则反映了中美之间不可调和的认知观念问题。

当下,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包括进出口的不平衡,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多,另一方面,由于贸易结构性问题,中国所需要的商品,遇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制裁;其次,中国由于传统上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则质疑中国没有做到入市承诺,并且市场没有对等开放;另外存在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投资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等加深了中美贸易冲突。这些冲突产生的根源包括四大原因,第一,中美具有不同社会性质,意味着双方意识形态势必会产生冲突,也势必存在着两大阵营的对立;第二,中国迅速发展,意味着国际权力逐渐转移,而历史上国际权力的转移多是以战争结尾;第三,中美国内政治形式差异,中国权力机构之间不是三权分立,因此在外交工作上,只做白宫的工作,不做国会的工作,也不做老百姓的工作,这一点可能抹杀了一些问题的解决;第四,领导人风格对中美关系的冲突也有所影响。内部因素也发挥了作用,中国内部民族情绪主义高涨,夸大国家力量,鹰派主义的军方和媒体使得国民过于自信;美国内部则夸大中国威胁,这种夸大却来自于不了解中国而带来的恐怖感。一句话来总结中美关系怨气腾腾的原因,中国没有按照美国期待的方向发展是目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此,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怎么处理权力转移(power transition)的问题。

对于中美是敌是友,现在有不同观点:有的观点认为中国是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威胁;也有观点认为双方亦敌亦友;甚至有观点认为中美可以实现共治(G-2)。但是结合当下境遇来看,中美很难实现共治,只能说中国在与美国的往来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至于中国能不能/会不会挑战美国,虽然官方陈述中国素来没有侵略别国的传统,但是问题关键在于中国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很明显,这个答案是不具有,比如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环境恶化明显,官员腐败,社会道德下降,这都是中国不具有相应能力的说明。

所以以一言蔽之,中美关系实则是中国梦和美国霸权的矛盾:美国不会放弃全球领导地位,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挑战;中国的中国梦却是在追求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因此,中美未来关系一定是合作+竞争,随着中美实力的接近,竞争会更加频繁和激烈;同时特朗普作为商人的好斗但是斗而不破的特点也会持续加强竞争的剧烈程度。



(行政管理研究所 彭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