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城乡治理创新研究网络年会&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和理论研讨会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数:889

第四届城乡治理创新研究网络年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和理论研讨会


20181117-18




一、会议背景与目标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黄小慧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金龙教授、香港大学的邓宝善教授在2014年发起成立了“社区规划与治理”研究合作小组。过去年,研究小组在中国广东、北京的城郊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研。其主要目的是要从社区视角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基层治理变迁,从而解释中国高速发展的基本逻辑。研究小组分别201520162017年在香港、浙江义乌、北京召开了学术年会。主要议题涵盖了城郊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股份制改革社区治理建设的影响及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历次学术年会均致力于分享本小组的核心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吸纳来自不同校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逐步加入到这个学术团队,并初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201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支持下,该研究小组扩展为“中国城乡治理创新研究网络”。该网络依然是学术共同体,秉承立足于社区视角的基层治理理论创新研究的基本使命,致力于为中外学术界架起学术之桥,探索研究中国基层治理。网络成立后,在建立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国基层治理这一丰厚的实践土壤结合的工作,致力详述并解释中国社区视角的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


2018年年会的主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学术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基本内涵、制度保障、实施举措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振兴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乡村产业、生活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因此,如何重建乡村宜居社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城郊地区,处于从乡村到城市转型的关键转折点,兼顾城与乡的双重特点,是矛盾最易发、频发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基层治理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地治理兼具城、乡特征的现代化乡村?如何解决由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乡村社会矛盾?如何增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实证研究,从城郊型社区重建的实践中提炼经验,可为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次会议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交流和研讨城郊型社区治理实践案例和理论分析成果。


二、会议内容


此次会议将深入探讨社区的实质性内涵、社区治理制度变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变迁、农民工迁徙流动市民化等内容。其中,集体产权制度被认为是乡村社区治理运行的制度基础,是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集体产权改革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在实践层面上,本次会议响应十九大对“乡村振兴”的号召,会议讨论成果或将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参考,以求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诸多挑战。


本次会议的两大议题为社区治理和集体产权改革,具体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议题:


  • 乡村社区的实质性内涵

  • 社区治理变迁

  • 农民工迁徙流动和市民化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社区治理和集体产权研究方法探讨



三、会议组织、时间、地点及其他


会议由中国城乡治理创新研究网络发起,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会议日期及安排

20181117-18

17日:会议报到及城郊村庄考察

18日:研讨会


会议联合主席:

黄小慧博士香港理工大学

刘金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邓宝善教授香港大学


会议执行主席:

吴宇哲教授浙江大学


会议联系人

瑶女士yao.dy.dai@connect.polyu.hk

孙小峰先生:xiaofengxf4@zju.edu.cn(联系方式:(86)182-5820-2674


会议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50


会议注册费和会议期间的饮食费用全免,但与会代表需自行负责交通、住宿以及会议之外的费用


附件:拟参会专家名单

  1. 贺雪峰  武汉大学

  2. 黄小慧  香港理工大学

  3. 邓宝善  香港大学panel discussant

  4. 刘金龙  中国人民大学panel discussant

  5. 洪朝晖  Fordham University

  6.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

  7.  瑶  香港理工大学

  8. 鲁可荣  浙江师范大学

  9. 刘卓君  华南农业大学

  10. 刘传磊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11. 慕卫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城乡统筹办公室

  12. 高名姿  中国人民大学

  13. 傅一敏  中国人民大学

  14. 张蔚文  浙江大学

  15. 吴宇哲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