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城市层级体系及协同发展研究”主题论证会暨“中国城市群、都市圈和湾区”闭门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19-04-11浏览次数:551


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然而,目前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仍有不少短板,严重影响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性和针对性。323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层级体系及协同发展研究”主题论证会暨“中国城市群、都市圈和湾区”闭门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上学者们梳理了中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如何在新发展理念下以超级产业集群的方式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新城市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发展理论以及推动城市间专业化分工的形成和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

课题组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教授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连绵带层级体系和城市群连绵带协同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但二者的研究基本处于平行状态,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对优化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获取最大的空间协同效应和提高总要素生产力的促进过程与促进机制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群协同发展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理论可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也尚未有研究进行论证。再者,这种理论上相对独立的平行研究,又引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如何确立城市群层级体系?(2)什么样的城市群连绵带层级体系是合理的?陈建军教授认为,现代的城市群体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产业分工的网络,也是城市功能的扩展区。因此,单从人口规模的维度来衡量城市层级在理论上略显单薄,应综合考虑产业和行政上的层级。将单个城市看成是嵌入全球超级产业集群中的地方化经济,即多个产业链的交叉集聚点,这个集聚点上既有横向分工又有纵向分工。显然 ,这样的城市群既需要有效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有有为政府的调控。因此,对于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而言,最重要的创新地区治理架构,通过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鼓励各类企业整合各自所在区域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发挥企业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方式在跨区域组织生产要素中的优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如阿里巴巴的崛起,其实质是通过发挥杭州在商贸流通上的传统,突破以销售为核心的价值链关键节点,部分解决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再通过向上下游产业的蔓延,构建垂直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全新产业链,并最终在杭州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带动了整个浙江在长三角南翼的新经济的发展。

南京大学吴福象教授表示,目前学界对城市群的概念确实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如果从产业集群的方式来理解城市群,就不难发现,企业扎堆在集群内,而集群又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对于单个城市而言,最可宝贵的是知识资本密集的城市,因为知识的规模报酬远大于其他要素。中山大学毛艳华教授表示,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应以便利性和通达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强调城市间的商业联系,在政府-市场关系框架下来研究产业发展,再以标志性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主导或掌控地位来牵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认为,应考虑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将纵向和横向的层级都考虑进去,把城市看作是经济中心,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城市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在城市群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将地方政府之间自发的合作(自下而上的治理)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驱动(自上而下的治理)结合起来考虑。中科院方创琳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对课题研究定位,问题选择,成果导向,以及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认为课题组准备充分,前期研究基础良好,机制保障措施有力,有望取得高质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首席专家陈建军教授对专家组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承诺将会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课题部分内容做出调整,课题组一定不负重托,努力完成高水平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出席会议。张蔚文教授表示,城市群的治理是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本质上理解城市群的概念,以及找到和城市群治理的关键抓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