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6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主任、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米红受邀参加巴基斯坦里法国际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一带一路”与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BRI and China Studies- Institute of Peace and Diplomatic Studies &Riphah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ipha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主办的“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建设:中巴产业合作”专家网络会议,并做主题为“Investment Strate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PEC Industrial Cooperation”(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合作的投资策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的学术报告。
图1: “CPEC Phase II: China-Pakistan Industrial Cooperation(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建设:中巴产业合作)”网络会议海报
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Masood Khalid、穆斯林青年大学副校长Tahir Hijazi、巴基斯坦计划发展与改革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处暨中巴经济走廊优势研究院常务副主任Liaqat AliShah、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国)司长Muhammad MudassirTipu、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投资与贸易委员会首席执行官Hassan DaudButt等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网络会议。
会上,巴基斯坦专家回顾了“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国家之一,并且中国境内50%的留学生均来自发展中国家。巴方多位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表示了肯定与赞同,认为中国对于缩小世界的贫富差距,促进世界发展的均衡性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巴方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的第二阶段,应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做好短期和长期合作发展规划。
图2:巴基斯坦与会专家做报告
米红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巴经济走廊的合作已从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进入了“软机制”的新一阶段合作。在第二阶段的建设中,米红教授认为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中巴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推广、拓展义乌“企业搭台,政府唱戏”的投资模式——2018年巴基斯坦马尔丹市仿照义乌成功建立了“马尔丹小商品市场”,获得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深入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巴经济走廊人口经贸活动的强度与频度将大幅提升,加上家属随迁与巴基斯坦的本地人口,保守估计,未来中巴经济走廊将有300多万人口的大量集聚,对中巴经济走廊4条支线的投资、教育、公共卫生的管理,以及水源、能源、粮食供给系统的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米红教授提出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合作应对体系、中巴高校与职业技校合作机制、成立中巴经济走廊农业保险公司等应对策略。
图3:米红教授以“Investment Strate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PEC Industrial Cooperation
(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合作的投资策略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为题做报告
米红教授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从安全的角度思考如何使政策更加可持续的问题。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先生肯定了米红教授提出的投资模式创新,认为安全才是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最后,主持人对于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合作的意义、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合作路径进行总结,认为此次会议对新一阶段中巴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愿景具有重要意义。
图4: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先生做报告
(马齐旖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