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之副教授应邀做“中国工业用地出让市场”主题报告

发布者:苏超发布时间:2020-07-22浏览次数:679


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石敏俊教授邀请,202071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之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分享了题为“A Great New World? China’s Industrial Land Market Post-2007”的工作论文。本次会议同时采用腾讯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共吸引国内外200余人参与。


王之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主要背景。该研究从2007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两项改革出发,即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格限制,探讨改革之后中国工业用地出让市场的变化。该项研究试图讨论三个核心问题:1)这些改革是否促进了工业用地市场的改革和提升了工业用地配置的效率?2)作为垄断供应商,地方政府支持当地产业发展的激励如何在这一市场中发挥作用?3)中央制定的最低价格管制如何对这一市场形成了约束?


随后,王之介绍了该项研究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系统考虑了制度背景,探讨了在中央最低价格管制的约束下,工业用地出让市场中供需两端的因素如何影响市场的均衡价格以及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决策。

以此为基础,王之介绍了该项研究的实证发现,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改革促进了工业用地出让市场的整体发展以及工业用地配置的效率。

一方面,2007年之后中国的工业用地市场价格对供需两端的因素更为敏感,地方经济特征、产业集聚水平、产业关联程度和土地开发成本等因素都对工业用地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另一方面,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用地配置的效率,具体表现为更多的工业用地配置到了地区专业化水平和产业关联水平更高的行业中。

2)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在配置工业用地时会考虑外部性因素。

具体而言,2007年之后,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更多的土地以更低的价格供给那些能够提升一个地区(县)产业关联水平(即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的行业。与此同时,在供给工业用地时,地方政府也会支持上级政府指定的优先发展行业。

3)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不同偏好。

相比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工业用地配置上更不关注土地配置带来的地区产业关联水平的正外部性(尤其是发达地区),但更在意土地供应的社会成本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上的损失。

在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后,王之就模型设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的政策启示等内容和参与本次学术沙龙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本次线上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王之博士目前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同时是上海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副主编。她的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她的论文发表于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