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举行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2-05-23浏览次数:297

岁月峥嵘,庆百年校庆。2022522日,“求是智库”高端论坛——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浙江大学校领导、校内相关部门及学院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论见。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指出,雄安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阶段,未来城市已初显雏形,既需要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众多“润物细无声”的谋划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将发展蓝图变为生动实景,持续提升雄安新区承接北京创新要素资源的软硬环境,加快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和增长动力源。他强调,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将举全校之力将雄安发展中心打造为具有显著知识溢出效应的战略平台,共谋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表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本届论坛以“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以期在历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一步探究雄安新区高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行动方略,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擘画“路线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划“方法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从城市的本质和定义切入,深入探究了城市地域观的变革,并对北京和雄安新区的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现行的城市地域观有悖于城市的本质,不能有效描述、分析和管理城市形态地域和城市功能地域发展,无法准确地反应各个城市间的相对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城市规模分布。因此,应加快变革城市地域观,实施都市圈化战略,制定标准化的都市圈制度。目前,北京与雄安新区正在努力编织“一小时都市圈”路网。杨开忠教授认为,北京和雄安新区宜建立商务意义的都市圈,而非通勤意义的都市圈,京雄一小时都市圈的合理性仍有待考证。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应着重做增量,而非存量调整,北京和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和而不同”。他建议,应当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即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与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竞合关系、城市建设发展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关系、承载北京创新资源转移与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天津、石家庄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关系。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就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府际财政安排提出了对策建议。他分析了雄安新区财政收支现状,建议厘清北京与雄安新区的财税关系,加快制定京雄两地10年过渡期“阶梯税收分享”方案;合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扭转财政支出“重建设、轻服务”的现实情况,增加一般公共服务和科教文卫服务的财政支出占比,培育“造血”功能,有效提升偿债能力;基于“区域共担共建”原则,统筹考虑设施收益的空间分布特征;调动社会资本投融资,多方探索“建造-运营-移交”BOTPPP“特许经营”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模式、“捆绑开发”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研究员认为,雄安新区要建成“妙不可言、心之向往”的未来之城仍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譬如,城市建设发展“钱从哪里来”?应以地招商、以地融资;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重大标志性项目疏解是否“路通了,项目会来么”?可探索设立“中央机构行政功能区”和“中央商务区”。他建议,适当调整雄安新区行政区划,以五大组团为核心,设立区级行政单位,撤销三县、乡镇重组、市管乡镇。

产业发展是事关雄安新区建设成败得失的关键,也是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凤君认为,雄安新区应锚定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聚世界优势,搭建世界融合发展舞台,从而精准破解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掣肘。他表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制造业网络与产业集聚规律相互矛盾、相互制衡的困境。雄安新区应统筹把握“开发区”功能与“未来之城”愿景之间的关系,聚世界优势,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担当“创新港”和“服务港”角色;发挥产业新动能和新业态的引领者作用,实施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计划;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中,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的公平市场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平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破除三大认识误区,一是“先基建再产业,先筑巢后引凤”的误区,应以产谋城、以建聚产、产城融合、滚动开发;二是“承接疏解就可以形成产业”的误区,应面向北京、立足雄安,实施雄安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工程;三是“产业可以一步到位,直取五大新型产业”的误区,应根据雄安新区产业能力升级情况,梯次提升雄安新区产业结构。他建议,雄安新区需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选产业、做集群、破拐点,勾画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作战图”。一方面,可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垂直分工格局,对接、整合、一体化打造软件集成、医学中心、北方纺织服装基地、科技金融和金融后台;另一方面,可探索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水平分工格局,北京可带土移植、成群成链地向雄安新区转移产业集群,在雄安新区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医学服务产业集群。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教授建议,以产业一体化与协同创新融合为新趋向、以环京津区域为产业一体化的首选地、以工业制造业为产业一体化的载体、以城市功能再造为产业一体化的重心。他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需妥善处理四个圈层关系,即“一核两翼”关系、雄安新区与周边多地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其它设区市的关系、京冀雄之间的关系。其中,厘清输入性产业基因和原生性产业基因是发展之基,明确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时序是当务之急,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契机是关键之钥。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在论坛上发布了“浙江大学雄安发展报告2022——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报告指出,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北京拟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与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存在错位、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与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的契合度不高、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现有基础薄弱和配套条件欠缺。因此,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尽快嵌入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可优先考虑将河北中部地区与北京联系密切、依赖较强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雄安新区。报告提出,应协调好雄安与北京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的新型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北京-雄安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精准平衡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起步阶段需加强行政主导,推动京区高校科研院所、央企总部、公共服务机构向雄安疏解;转型阶段需强调市场逻辑,高端高新产业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发挥市场力量作用需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再造。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主持圆桌对话。浙江大学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从人才引育、财税、数字化转型、行政管理等视角探讨了雄安新区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王琛表示,雄安新区进入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新阶段,亟需加快培育城市功能,激发创新发展动能。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认为,雄安新区建设起步期应以行政逻辑为主导,“强约束、强激励、强合作”,加快构建符合新区定位的良性人才发展生态;雄安新区建设转型期应以市场逻辑为主导,集聚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链、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共同发展。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教授强调雄安新区应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明确共同事权,以避免引发扯皮现象;综合考虑支出责任和财力差异化程度,明确财政收入的分成比重;增值税分配可考虑调整为消费地原则,促进区域间合作。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菁建议,雄安新区可对标海南自贸港,充分发挥其重点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条件和后发优势,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探索新突破,最大化地吸引北京的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翔建议对北京和雄安新区横向政府间协作机制做出明确的制度性安排,一是“创造激励”,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通过地方税收让渡和中央政府的特殊税收制度安排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北京向雄安新区疏解创新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升能力”,探索干部轮替制度,推进干部间利益共融,打造创新发展型政府,以“有为政府”的手段承接“千年大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总结并表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健全人才、产业等生态系统,二是捋顺行政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三是打造多元完整的公共治理格局。

本次论坛是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天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企业联合会、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协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累计2600多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