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心副教授接受《中国劳动保障报》采访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2-07-26浏览次数:75

建设共富型社保体系亟待解决五个问题

Q:从现状来看,目前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共富型社保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杨一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制度走向统一规范,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共富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一是社会保障密实度有待提升。一方面,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但部分群体尚未被纳入对应的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和户籍限制等其他原因,部分群体难以公平享有保障。二是社会保障在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亟待强化,以适应共同富裕的进程。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运行面临挑战。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都将面临收支平衡的挑战。四是部分社会保障政策间衔接不够顺畅,保障重复、保障缺位等问题并存。五是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还难以满足多元化保障需求,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和市场提供的补充性保障发展不够平衡。


关注重点群体 社保扩面精准发力


Q:为实现应保尽保,如何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农村转移人口、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并享受相应的保障?


杨一心:将更多群体纳入法定社会保险,推动社会保险应保尽保,是建设共富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事实上,还存在一部分群体社会保险脱保、断保、漏保,部分从业人员没有依法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扩大覆盖面上精准发力,特别是要关注小微企业用工人员、农村转移人口、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


对小微企业来说,企业用工成本是左右社会保险参保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时有反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普遍上升。如果依照以往制度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这些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台系列社保减负措施。这里的关键,一方面是要继续完善参保缴费制度,适度降低社会保险参保门槛,为小微企业方便参保提供更精准化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工伤保险覆盖面);另一方面,对于因为经济环境变化等特殊原因造成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应继续给予一定帮扶,而对于生产效率低、产能落后的小微企业,如果无力承担社会保险负担,则应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予以“出清”。


对农村转移人口来说,这一群体为推动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由于其流动性高、户籍制度等原因,难以与市民享有同等的保障。虽然这些年来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进一步取消,但事实上许多农村转移人口不愿意放弃户籍。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常住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降低公共服务享有的户籍关联度,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重点加大对农村转移人口职业伤害风险、疾病风险保障需求的满足。



对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当前这一群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限制正在逐步取消,部分地区从配套支持生育政策完善出发,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但事实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相对不高,而工伤保险又以稳定劳动关系为基础,造成很多平台经济从业人员难以享有职业伤害保障。我国现已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建议继续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降低参保门槛,增强参保缴费吸引力。


优化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发挥互助共济作用


Q:缩小社会保障在城乡、区域、群体等方面的差距,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不可或缺,您认为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互助共济功能助力共同富裕?


杨一心:互助共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应有属性。通过互助共济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社会成员风险共担,在再分配机制作用下,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但当前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的资源配置不够平衡,影响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体公平、充分地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


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总体来看,城镇地区社会保障供给和实际享有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这既有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合理原因,也有由于制度分设所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未来一个时期,要在尊重城乡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一是要重点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重特大疾病保障等方面的短板 ,加大保障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倾斜配置;二是适度缩小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 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差距,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三是在充分掌握农村居民需求的保障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加强农民群体职业伤害风险保障和由于生育导致的收入中断风险保障等。


缩小区域差距方面,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提升,区域间制度政策差异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就社会保障领域的区域差距问题而言,未来一是要进一步统一制度政策框架,统一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制度、待遇清单制度;二是规范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增长机制,避免区域间盲目攀比待遇;三是建立健全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大对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输入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积累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


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近年来,表征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尼系数高位运行,虽然社会保障不是左右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作为再分配的机制,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还需进一步发挥作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加大对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高额费用的补偿力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完善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在坚持保基本、保持一定参保缴费激励的基础上增强其再分配功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方面,要精准匹配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需求,夯实“扩中”“提低”的基础。


多渠道稳定资金来源 优化社保支出结构


Q:受疫情、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社保基金面临挑战,如何平衡基金收支实现社保制度可持续运行?


杨一心:社会保险基金中长期平衡是制度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比较平稳。然而近年来运行逐渐受到挑战,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项社会保险采取免、减、缓、降措施,直接影响基金收入规模;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影响社会保险费源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会进一步加大养老、 医疗、照护保障基金支付压力。


针对基金可持续问题,建议一是完善制度, 建立筹资与待遇相匹配的机制。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险精算平衡机制的建立。二是坚守“保基本”原则,合理引导预期,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待遇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机制。除了规范企业缴费行为、增加公共预算投入, 还需要通过划转国有资本、转入国有资产收益、转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用好彩票公益金、做好基金保值增值等手段,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四是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照护保障制度,逐步坚守医疗和照护费用发生时间和数量之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养老金过高需求,通过结构调整赢取深化制度改革的窗口期。


满足多层次需求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整体性治理


Q:在社保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如何在加强整体性建设的同时满足多层次需求?


杨一心:社会保障制度是“国之重器 ”,加强整体性治理是建设共富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之义。


从政府部门层面看,涉及社会保障事务的部门众多,要在全面梳理现有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政策清单,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减少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要更加精准地识别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需求识别、主动发现困难人群方面的优势,努力让每一位公民在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享有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要处理好基本保障与补充性保障的关系,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补充性保障制度,研究推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企业(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养老金三项制度的融合式发展,规范惠民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要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环境,将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