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任琛琛博士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03-01浏览次数:830

北京时间223日,任琛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Ageing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small holder farming in China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深入分析了农村老龄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通过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有望消弭老龄化相关的负面影响。

 

从生活经历中提炼科学问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对比之前的预测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已经超出预期,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前行。”没开始这项研究以前,每当任琛琛看到这些数字时,想到的是老龄化当前在我国严峻的形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以及社会沉重的养老负担。她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在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东西正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

任琛琛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证了她所在的小村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人口变迁。任琛琛的母亲在村里当了二十几年的村委干部,每次回家跟她的母亲聊起村里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农田的情况时,总是会听到“荒地”“外包”这样的字眼。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那是任琛琛第一次意识到,她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庄里,也经历着农村老年人数不断增加,青年人口缺失,农业不断衰退的窘境。于是她便迫切的想要知道农村老龄化究竟对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开启了让“老龄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跨越之旅。


学科交叉,阐明核心逻辑

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任琛琛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已有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从很多方面都在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

虽然这些文献列举了很多老龄化影响农业的证据,例如,老龄化与技术采用/农业投入等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却并没有阐明老龄化影响农业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在发现问题后,任琛琛和导师以及团队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发现以往相关研究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即人口结构指标、农业投入指标与农业产出指标。推测人口结构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逻辑在于人口结构变化实际上带来了农业经营行为(例如,投入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环境效应。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短缺,老人在农业经营中只能通过缩小规模、减少农业投入等行为来节约劳动力投入,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力和环境。任琛琛便想到她的七十多岁在村里独居的大伯,他为了省力就把他家的五亩耕地撂荒了…

在捋顺这一研究逻辑的基础上,任琛琛进一步参考以往研究中的指标量化了这一逻辑链中的核心变量,例如通过农户65岁以上人口比例来量化老龄化、用播种面积量化农地规模、单位面积的化肥支出量化化肥投入、以及单位面积农产品产出价值代表农业产出等。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单个农业投入产出指标与老龄化变量的相关方程;之后,又借助了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老龄化对农业投入和产出的作用路径。最后,验证了最初的推测:老龄化的确会通过减少农地规模、削减农业投入进而影响农业的生产与环境效应。

任琛琛的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她的导师研究生态学。导师的支持、交叉学科的背景加上任琛琛自身的经历使她能够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问题。这些不同角度的思考最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促进了这个研究的成功。

 

破题从农业经营模式开始

人口老龄化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很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而此次研究用理工学科的视角来分析社会问题,也是一种新尝试。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恰恰在于如何将人口结构变化与农业发展进行逻辑耦合。

任琛琛所在的课题组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对比。相对于传统的小农耕作,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与工业化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受老龄化困扰较少。农场里的年轻人多,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且平均农地规模明显更大。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会吸引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农民来经营大规模农业。


2019年传统小农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比

同时,在2019年,新型经营主体的总投入、化肥和机械投入分别比传统农业高41%113%68%。种种因素的叠加,显著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与传统小农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于是,团队又设计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他们发现,如果未来中国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2100年分别比2020年增长约14%20%26%,还能减少4%的化肥流失。

由此课题组认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化。


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其中,NF,代表新型经营主体

 

挫折与启示

但实际上,这项研究光鲜亮丽的背后,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任琛琛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几篇文章发表的过程中,从数据处理到图表制作,从文章撰写再到期刊投稿,她遇到了无数次困难,也灰心丧气过很多次。甚至,有一篇文章连续被拒稿十几次。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科研的热情和追求,一直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会有好的成果。因此,在这些看起来不太顺利的科研经历中,任琛琛逐渐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一个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的科研人。经历的挫折为这项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让她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回头看看,科研是一个漫长又孤独的旅程,整个过程中有笑有泪,也令任琛琛收获颇丰。任琛琛希望她的经历可以给那些正在受挫的科研人一点点鼓励,有时候,跌倒谷底才可以绝地反击,相信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有自己小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