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系列讲座”在线下成功举行,主题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象征性部队部署》,这也是疫情开放之后恢复线下讲座的第一期。主讲人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大学(上海)副教授李晓隽,与谈人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小芹教授,由“百人计划”研究员邵立主持。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象征性部队的定义。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象征性部队是由成员国派遣的军事力量,规模通常较小(40人以下),主要任务是提供象征性存在以及信心建设。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象征性部队参与的任务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提供安全保护和执行监督任务,还扩大到人道主义援助、民间建设等领域。
象征性部队的数量足以证明它们不仅仅是普通部队的替代品。例如,在2011年8月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部署的322个国家部队中,220个是由不到四十名军事人员组成的象征性部队,其中179个部队只有不到十名军事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性部队不是“普通”部队的另类变种,而是最常见的一种部队类型。其次,在少数国家中,即使是能够提供实际军事和财政资源的国家也选择派遣象征性部队。在2011年8月,联合国97个派遣国部队的国家有至少90个作出了少于四十人的贡献。最后,大多数部队派遣国通过“组合”部队的方式证实了象征性部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维和行动贡献类型,很少有国家会一次只派遣一支部队。例如,在2011年8月联合国的97个派遣国中,72个参与了多个联合国行动。其中,8个联合国部队派遣国作出了单一的派遣(其中7个为象征性部队),而其余89个国家则持有不同行动的“组合”。这些组合表明,象征性部队代表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旨在将一个国家的军事资源分散到更多的多边行动中。李教授认为,象征性部队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对邻国的学习和模仿。“周边国家参与”是最有效一个解释变量。
师小芹教授作为与谈人,分享了自己接触的维和部队事务和人员的一手经验,并提及维和部队参与中性别在收入与参与机会存在不平等问题。师教授提出,维和部队的收入与激励可能是象征性部队产生的原因之一。李教授回应,在建立象征性部队产生的统计模型时,已经控制了激励因素。李教授之后简单地介绍了未来的研究计划,尤其是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相关理论谜题。在互动交流环节,李教授与在场同学和老师进行进一步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象征性部队的有效性以及中国将要扮演的角色等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系列讲座”由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随着疫情结束和人员交往恢复,将在今后举办更多的讲座,敬请关注。
图、文 |江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