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谭荣:沙尘暴背后那些事儿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04-23浏览次数:21

今年春季北方多个省市出现较强的沙尘天气。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多年未出现明显沙尘天气,但近三年似乎发生频率在增加,影响范围在扩大。公众可能问,多年来我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已取得明显成效,为什么沙尘天气却突然增加了?实际上,沙尘暴的出现并不能说明防沙治沙的失效,它的背后是一连串的事情。

 

预防沙尘暴最主要的途径是治沙

沙尘暴是强风、沙尘源和近地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大风把地面沙粒吹入近地气层形成风暴。表面看,沙尘暴与天气、地表沙尘物质等有关。但实际上,中国北方沙尘暴不全是当地的问题,还有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影响的东亚季风、蒙古国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中国北方沙尘源、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影响的欧亚西风、蒙古气旋和新疆北、河西走廊等地降水,以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沙源地的暖湿条件改变等自然因素有关——这些在更广空间、更长时间中发生的自然变化,都在影响着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的形成。

可见,沙尘暴灾害既有风速、沙尘源等可控因素,也有气候和短时天气等不可控因素;既有当地生态脆弱甚至被人为破坏的原因,也有相关大气环流等原因。相对而言,为了减少沙尘灾害的影响,治理沙尘源也就是治沙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途径。

 

治沙本质是价值排序和利益权衡

沙尘暴既是加速土地沙漠化的一种过程,也是土地沙漠化的一种结果。预防沙尘暴就要治理人为的沙漠化。治沙是一项复杂且困难的事情,需要同时考虑水文-土壤-气候-生物四类要素之间的联动。传统单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做法,忽视了土壤、水文等要素改善,往往造成治沙效果的不可持续。

然而,更棘手的是人类其他行为对治沙的影响。事实上,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生态脆弱,往往与人类为了生计而破坏生态的行为相互强化。滥垦耕地、滥伐森林、滥牧草地、滥挖矿山、滥采野生植物、滥用水资源等,都是治沙过程中需面临的挑战,影响着治沙效果。这说明,沙源地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还要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

只有解决沙源地的粮食需求(影响当地水资源和耕地利用)、能源需求(影响当地林木砍伐)、产业需求(影响当地民众收入)等,才能够避免因局部和短期利益影响全局和长远利益的现象。这揭示了治沙本质上是价值排序和利益权衡的问题——粮食安全与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发展与草场保护、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修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等诸多关系需科学考量。

 

治沙需要治理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经过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人们已在沙漠的特征、成因、分布等知识,风沙运动、风成地貌等规律,治沙的人工、生物、化学等手段,不同地区适宜性、多样性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但不能否认的是,治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为治沙现代化指明了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治沙的价值导向。综合运用植被恢复和封育、飞播和人工补播、沙障等举措,是修复生态脆弱的技术手段。遵循草畜平衡、避免过度利用,保障本地发展不突破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阈值,是治沙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农牧民的粮食补贴来缓解稀缺水资源的错配、通过支持新能源避免对林地的过度砍伐、通过产业优化促进农牧民增收从而避免盲目发展等,是治沙的重要举措。总之,明确社会不同主体的责权利,保证治沙过程的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等,才能真正实现治沙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