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教授接受《中国网》采访: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需软硬兼施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07-04浏览次数:44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浙江省将“一老一小”场景实施纳入了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中。老幼友好型社区包括哪些要素和维度?这些要素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创新机制更好地推进工作?


在徐林看来,老幼友好型社区需要达到三方面的要素和维度。


首先,老幼友好型社区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软件”。“硬件”主要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则包括社区的公共服务、氛围营造和理念形塑等,这恰恰是当前被忽视的地方。


其次,要统筹“规范建设”与“特色品牌”,换言之,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定位的是底线,没有“规定动作”,老幼友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就失去了最基础的存在。“自选动作”定位的是多元化需求,是动态发展的特色项目。


除此之外,还需要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徐林表示,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应健全多方合作机制,让政府、市场和社会都能参与进来,形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尤其要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居民既是老幼友好型社区的服务对象,也是社区的建设者和治理主体。


那么如何建设好老幼友好型社区?徐林也给出了三条建议和措施。


最基础的是要明晰社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要素。


其一,老幼友好型社区的“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的生活基础设施、生活空间设计两大类。一方面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做实一些规定动作,比如结合老幼群体生理和心理特征,建设实际可用的、有形的场地。如宁波镇海区骆驼街道新晨社区在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通过调研老幼群体的需求,精准定位打造了友好邻里中心、晨书屋、一米读书角、老友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含公益理发室、义诊保健室、棋牌室、舞蹈教室、乒乓健身室等设施)等适合老幼群体休闲、交流的代际互动场所。另一方面生活空间设计包括社区环境、交通、建筑、人文等多方面,可突出社区自身优势与特色,探索具有品牌特色的“自选动作”。宁波镇海区骆驼街道根据社区特殊的区域位置和交通问题,为满足社区儿童独立、安全上学的需求,创新性地打造了“微笑有礼上学路”项目,解决了在放学时段家长等候区域不明朗、缺少休憩设施、缺乏畅通的学生安全通道引导、上下学时段拥堵等现实问题,这条路已经成为宁波市老幼友好社区建设的宣传阵地和文明城市的品牌工程。


其二,“软件”建设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交发展,以及氛围营造、理念形塑和“老幼共娱活动”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考虑社区特性,鼓励挖掘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在培育老幼友好社区氛围的同时增强社区文化自信。“软件”的“规定动作”可以体现在活动频率上。


不仅如此,还需要充分考虑“硬件”与“软件”的联动建设。


徐林提到,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要将“软硬兼顾”的理念从始至终贯彻到老幼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方案中。比如在规划代际场所的建设时,要考虑到与老幼代际文化活动和氛围建设进行关联,意识和氛围培育的“软”服务需要有“硬”载体。因此,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应为软件服务提供实际而又具体化的场地,强调和挖掘社区特有的文化内核,并结合老幼友好文化元素予以发扬,再将专有的文化IP符号等元素纳入到具体设施的建设中。宁波镇海区骆驼街道新晨社区的友好邻里中心,就提前为社区大量的文化主题活动和生日派对、同学会等家庭活动预留了支持场地;骆驼街街道还结合鼓励儿童勇敢成长、老年人缺乏关爱的群体性格特征,打造了“我们在乎您”“勇敢,向前一步”等一系列包含老幼友好意义的slogan,还设计了儿童友好专属形象IP“小晨心”和“骆驼侠”等LOGO,并在社区的公交候车亭广告牌、小区门禁广告牌、小区宣传栏等实体建筑物中广泛投放和推广这些IP。


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老幼友好型社区的运营机制。


徐林指出要明确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培养”和“扶持”,应多关注社区建设的“规定动作”,为必要的基础生活设施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的递送可让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参与,社区则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商事主体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共建机制。


其次应大力培养和储备人才。政府应为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路径,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幼师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职高生到基层社区就业,努力建设一支有着专业能力的职业队伍。


最后要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社区可考虑在老年居民中遴选一批有能力、有威望、深受当地民众敬重的人员,使其成为引导居民参与的关键行动者,让人民群众成为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智慧的源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老幼友好价值观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