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张英男:“千万工程”引领城乡生态协同共治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09-25浏览次数:10


  • 千万工程”以建设生态省、“八八战略”、绿色浙江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实践样本,也是发展理念变革的逻辑起点之一

  • 千万工程”的大量投资在乡村形成的沉淀资产,需要用生态经济新的定价方式来激活,把单纯的乡村建设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

  • 千万工程”的深化应建立符合生态空间资源特点的市场交易体系和制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同时“两山”理念又推动着“千万工程”的生态化转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从“千万工程”中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创新与空间资源价值深化,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变革乡村发展理念

20年来,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率先实践的使命担当,历经“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再到如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探索出一条独具浙江特色、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的乡村振兴科学路径。

截至去年底,浙江分批建设共计55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同时,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43缩小至2022年的1.90。“千万工程”已成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龙头工程,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提供了浙江样本。

从顶层设计层面,“千万工程”以建设生态省、“八八战略”、绿色浙江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实践样本,也是发展理念变革的逻辑起点之一。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千万工程”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深化。

作为生态型海绵社会,乡村空间承载着难以计数的空间生态资源价值。这一资源、资产、资本“三资合一”的空间生态资源,具备成为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极的潜力。“千万工程”立足于空间生态资源具有“结构化粘连”特征的生命共同体,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进行整合利用、系统开发和综合治理,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从整体性与长远性角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战略擘画。

重塑乡村发展模式

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需要把建设适宜农村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这是农村生态价值的关键。“千万工程”源于惠民情怀,致力于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浙江采取务实、渐进式的路径,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系统性、全局性地谋划推进,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群众最关心的“关键小事”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解决“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发展不协调问题。

表面上看,“千万工程”是对乡村外在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实际上,其背后蕴含着政策扶持、财政补贴、资源嫁接、特色产业塑造、市场化机制引入等系列内容,是从传统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型的发展模式重塑。

千万工程”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基础工程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千万工程”人居环境建设的所有阶段和环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激活乡村生态资源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下,对新经济增长方式所包含的生产力要素的拓展。“千万工程”的大量投资在乡村形成的沉淀资产,需要用生态经济新的定价方式来激活,把单纯的乡村建设转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通过对乡村资源和资产的集约高效利用,挖掘乡村空间资源的多功能价值,激活乡村生态资源,推进新型集体经济重构和农民财产收益增长。

通过对“千万工程”的深化拓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农村新业态得到发展,乡村的多元价值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得到充分利用,城乡价值链与产业链得以延长,农民就业渠道与增收途径得以拓宽,“美丽成果”变成了“美丽经济”,生态优势转化成了民生福利。例如,台州市仙居县探索引导村民以旧房旧院入股,由合作社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将传统村落资源与生态资源整合系统开发,由此盘活了集体经济的资源性资产,也为乡村绿色转型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高位嫁接”的接触点。

此外,浙江积极尝试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村实现“绿色共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实践不仅让新时代农村更加美丽,还为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打造乡村绿色未来

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整治内容从最初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扩展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再到如今以推进未来乡村及共同富裕建设为主线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

生态化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乡村生态问题属于系统性难题,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城乡生态协同共治无疑是“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与未来乡村生态治理的发展趋势。因此,以生态要素为抓手,激发乡村经营新动能是以新时期“千万工程”推动未来乡村建设的关键任务。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构建了绿色低碳生活圈,实现了绿色资源的蝶变,持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创建了绿色低碳共富的未来乡村新模式。丽水市缙云县仁岸村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了一幅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未来乡村图景。

始于人居环境整治,面向未来乡村建设,“千万工程”持续推动着乡村生态化转型,形成了从理论引领、空间重构到生态经济、绿色未来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实践逻辑。

千万工程”的初级阶段以重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重点,整治内容偏重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住房风貌优化等,具有明显的物质空间偏向,其本质是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为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新经济要素奠定基础。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空间的经济价值显化对资源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全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资源既包括山水景观等自然要素,也包括传统民居等人文要素,其资源特性和产权归属各异,为生态空间资源再定价的制度供给提出了新要求。

实践中,“千万工程”的深化应与空间资源再定价以及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相结合,建立符合生态空间资源特征的市场交易体系和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同时,“千万工程”与生态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集体与农户等多元主体协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各类主体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