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岳文泽、钟鹏宇: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10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立足于国情、省情与农情,亲自起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历经20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以乡村空间治理为逻辑起点,由点到面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与精神文明共进、城乡全体人民共富的科学路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日益展现出理论之光与实践伟力,深刻理解千万工程的历史意义、科学逻辑与实践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千万工程带给浙江的系统性变革

(一)城乡全域美美与共,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重塑

 千万工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实现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在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统筹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1+4”的科学规划引领下,千万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以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为先手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浙江省乡村脏乱差面貌得以彻底扭转,全省范围内规划保留村已经基本实现生活污水100%全治理、生活垃圾零增长、卫生厕所全覆盖。乡村农田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诗意田园,通过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农业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用地整治图斑减少21.4%,农田从满天星万亩方。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超61%。截至2022年底,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乡村生态产品供给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二)乡村发展生生不息,城乡要素通道加速扩宽

 千万工程为万千乡村经济注入全新动能,在千万工程牵引下,乡村闲置的资源潜能不断激活,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20年来,浙江全省累计完成拆旧复垦面积48万亩,共有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先后建成,辐射带动了478万农民增收致富。千万工程在实践过程中深耕地方特色,坚持一村一品串珠成链,涌现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制度改革与理论创新。例如,浙江嘉兴在千万工程实践中,开创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社保,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两分两换模式;在浙江湖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判断,广大农村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如今的浙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年间从2003年的5431元提高到2022年的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2.43缩小到1.90

(三)多方共治久久为功,人民主体地位持续凸显

 千万工程始终从万千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民意、护民利、强民治。浙江省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历经了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引领乡村人居环境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推进乡村生态更加宜居宜业,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瞄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每一个阶段都坚持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比如针对农村土地这一最大的财富,浙江全省不断优化完善腾退村的安置补偿工作,积极推动落实先补偿、后拆迁,创新交付安置房、支付补偿款等多种方式,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多方位社会效益。

二、准确把握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治理的科学逻辑

(一)千万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乡村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战场,应当汲取千万工程中的有益经验,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生态保护修复,更高效利用乡村资源,更珍惜保护生态环境。

(二)千万工程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共进的协调平台

 千万工程将城市过剩资本向乡村转移,在深耕乡村文化、生态等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这既为城市带来了农耕文化、艺术文化等传统记忆,为创新文化涌现创造条件,又让城镇化、工业化的普惠红利散播至乡村,实现了城乡全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多元文明协同共进。进入新型城镇化的下半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也是维系城市文明的重要纽带。因此,需要借鉴千万工程的系统思维、融合思维,进一步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发挥地区主体功能与比较优势,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同建设。

(三)千万工程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枢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千万工程蕴含着宝贵的为民情怀,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支点,撬动了住房建设、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为破除城乡体制机制壁垒、保障农户财产性权益提供政策抓手,提升了人民当家作主责任感、参与感、幸福感。放眼全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凸显,需要进一步健全共富型自然资源政策体系,重点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对于乡村老弱人口等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共绘一张蓝图,构建三生融合的国土空间布局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先手棋。乡村空间在区域、城乡、社区不同尺度均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自然地理格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更加契合。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空间布局与作物结构协同优化,让18亿亩耕地成为高质量的饭碗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巩固乡村生态产品供给的主体性地位。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在城郊、矿山、滨海、流域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不断完善乡村人居环境设施配套,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是坚持精准思维。通过科学编制战略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先解决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农户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做到先计划后立项、先规划后方案、先补充后占用、先安置后拆旧,规范千万工程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全流程,实现乡村空间开发保护全过程管控。

(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厚植三产融合的要素保障基础

千万工程迭代深化过程中,需要促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治社会同频共振,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抓紧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最为关键的胜负手

一是要让市场机制在千万工程中发挥更大作为,拓宽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空间。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支点,既要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红利落到农户实处,也要让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流动起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专业性优势。

二是要以千万工程为增强政府对于公益性领域调节能力的强大引擎。根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趋势及时跟进财政、金融、土地等普惠政策力度,支持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需求,激励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乡贤与农创客等先进要素参与乡村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营造乡村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要通过千万工程进一步塑造社会良好精神风貌。在三产融合发展进程中,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科学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让乡村特色文化作为孕育新型产业的摇篮,为后代子孙留住美丽乡愁。

(三)建立共富资源政策机制,完善缩小三大差距的制度调节体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应进一步普惠千万工程的政策红利,通过共富型资源政策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以及群体间三大差距

一是要跨区域统筹实施千万工程,发挥后发地区比较优势,激活后发地区内生增长动力。以千万工程作为深化山海协作的有效抓手,联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永久基本农田异地代保等跨区域政策,合理选择消薄飞地”“产业飞地”“生态飞地等协作模式,助力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以千万工程系统建设城乡共同富裕示范单元,营造以人为本、睦邻友好的共富社区。将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优享、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等多个专项工作整合进整治工程中,打通多部门专项政策,全方位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元一体化水平。

三是要合理支持农户的保障性、财产性权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社会群体差距。积极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安置工程、征地补偿、就业帮扶等各项保障性举措;以不动产登记全覆盖为契机,有序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法制化、配置市场化、使用规范化,合理分配用地指标收益、产业发展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