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19日,第八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民政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分层分类与高质量发展”。
来自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的社会救助相关工作负责人,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34家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征文136篇,81人做了会议报告和发言。参会人数、征文数量和发言人数均创历届之最。
黄先海副校长致辞
18日上午,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主持开幕式。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方仁表、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社会政策处处长上田岬和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致辞。
郑功成会长致辞
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主持。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南非经济政策研究所社会政策专家Preksha Golchha女士和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做了主旨报告。
18日下午的会议设立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服务类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法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与防止返贫、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社会救助与数字治理、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等12个分论坛,66位来自各级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了报告。12位评议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19日上午的研讨会闭幕式由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李卫东副主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钟仁耀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左停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春根教授、四川大学张浩淼教授和浙江大学张翔教授作了主旨报告。
本次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民生保障研究团队关于社会救助的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热议。何文炯教授、林卡教授、张翔教授、杨一心副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蒋卓余博士和方珂博士报告了研究成果。林卡教授和刘涛教授分别担任了分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2023届硕士毕业生、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中心周雨菲亦受邀在分论坛作报告。
何文炯教授作主旨报告
何文炯教授在1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作了题为“社会救助制度定位再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社会救助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疾病风险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他强调,现代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基本保障权益。社会救助作为基于家计调查的一类选择性福利,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无论是社会救助、普遍性福利还是社会保险,都是为老百姓提供基本保障,两者目标相同而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同,选择何种手段应该根据所处理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决定。
林卡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林卡教授在18日下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社会救助与低保标准制定机制的研究”的研究报告。他指出,低保线的设立既要反映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适应当地消费水平,也要参照国家贫困标准,还要与其他收入标准(如最低工资标准、收入标准、消费支出水平等)相互参照。他基于浙江省低保项目推进的实践及其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40%”和“人均消费支出35%”作为低保标准的上下限,并据此测算了相应的财政支出金额以及低保扩面效果。
杨一心副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杨一心副教授在18日下午的“专项社会救助”分论坛作了“健全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的路径分析:基于浙江的观察”的研究报告。他回顾了我国重特大疾病保障理念的变迁,指出现行医疗保障项目存在部分人群医疗保障不够充分、基本医疗保障基金责任有限、多层次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等问题。他介绍了浙江各地在探索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方面的实践探索,分析了主要经验,建议以建设高质量全民医保体系为目标,创造条件稳步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费用自付封顶制,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蒋卓余博士作分论坛报告
蒋卓余博士在18日下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论坛作了题为“低保标准的提高导致低保对象减少劳动供给了吗?”的研究报告。她基于H省2019年和2020年末全部66923位劳动年龄段内、有全部劳动能力在册低保对象的微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分析低保标准提高对低保对象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低保标准的提高对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人均家庭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即可能导致了低保对象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异质性分析发现低保标准的提高对农村户籍、男性、16-30岁和51-60岁以及高收入组低保对象劳动供给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方珂博士作分论坛报告
方珂博士在18日下午的“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分论坛作了题为“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已有探索、现实挑战和政策路径”的研究报告。他指出流动人口在常住地申领社会救助改革主要包括面向常住人口的急难型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和局部地区试点的低保救助;在常住地发起低保异地申办改革则包括低保异地申办渠道和低保跨省异地核对。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目前面临地方财政压力以及跨地区政策待遇差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的跨区域联网程度以及低保异地核对责任认定与分担等的现实挑战。他建议沿着全面放开常住地急难型临时救助、向常住人口逐步有条件地开放专项救助、推进救助信息全国联网和低保异地申办的方向,逐步推进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工作。
周雨菲硕士作分论坛报告
周雨菲硕士在18日下午“社会救助与数字治理”分论坛上作了“低保大数据信息核对系统的瞄准效果研究”的研究报告。她指出,低保救助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她基于J省2018-2021年低保对象微观数据库对J省大数据信息核对系统的低保瞄准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J省级核对系统在2019年的全面推行节省了民政低保资金约3.15亿元。但低保大数据信息核对系统尚存在如下局限性:核查错保效果较好,核查漏保效果有限;核查财产效果较好,核查收入效果有限;引发部分低保对象的适应性学习行为。她建议加强大数据核对系统与低保政策协同、增设电力、通信等重要消费项目数据接口、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模式,进一步提升低保瞄准效率。
张翔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翔教授在19日上午的闭幕式上作了题为“低保扩围增效难题的症结和治理路径”的主旨报告。他基于对浙江省2018-2020年全部低保退出对象退出原因微观数据的分析,发现浙江省2015-2017年的低保扩面实现了“错保率和漏保率双下降”。他指出低保标准逐年提高而低保人数却逐年下降现象主要是因为新增低保人数少了,而并非低保退出人数多了。基于对浙江和广东低保扩围成功案例的分析,他认为简单地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覆盖率,破解低保扩围增效难题的关键是建立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增强扩围激励,同时清理低保申请限制条款,引入多维贫困视角,优化低保政策设计。
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于2009年首次举办,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举办了七届。十多年来,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吸引和凝聚了一批致力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和持续关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研究队伍,其影响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