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系列讲座2023年度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郎明紫发布时间:2023-12-06浏览次数:10

    “山与水”系列讲座始于2022年,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和《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系列学术讲座品牌。

2023123日,“山与水”系列讲座度论坛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秉山与水的情怀,做有思想的讲座”,来自全国土地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共“山与水”的情怀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累计线上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次。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沈黎勇博士和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为论坛开幕致辞。沈书记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介绍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就本次论坛主题对论坛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吴次芳教授从共建共享“山与水”系列讲座,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土管学科发展的角度对论坛提出了新的期待



致辞嘉宾 沈黎勇     致辞嘉宾 吴次芳      主持人 谭荣

本次大会发言分为上中下三分别由《中国土地科学》主编王庆日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和东北大学吕晓教授主持。来自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九位嘉宾分别作学术报告并邀请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做讨论。

大会发言主持人(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庆日、柯新利、吕晓)

来自南京大学的黄贤金教授带来题为《基于规划对象的国土空间规划内涵》的报告,从空间认知、空间特征及基于空间内涵的规划导向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黄教授指出,规划空间是可以塑造的空间,提出要从综合角度考虑规划的问题并描述了规划空间的多重特征,从注重空间规律、重视问题空间等提出规划导向。对此,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认为,黄教授的报告体现了学术的敏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知识点纳入科研实践,给出了独到见解。

发言嘉宾 黄贤金           讨论嘉宾 吴次芳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黄延信博士带来题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逻辑和理论问题》的报告,从城乡收入绝对差异增加的现实问题,引出如何实现农民增收的话题。黄延信博士认为,农民收入的来源在于交换,增收要从鼓励劳动增收、鼓励参与市场交换和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出发。改善农民增收环境需要从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农民非农就业创造条件和解决农民的财产权等方面入手。南京农业大学的冯淑怡教授指出,黄博士的研究立足农民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展现了对理论问题的关注及对实践问题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言嘉宾 黄延信       讨论嘉宾 冯淑怡

东北大学的雷国平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土地规划管理的基本逻辑》的报告。雷教授强调了农民生产和收入问题对耕地保护重要。当前土地规划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土地规划管理的本质是土地社会生产关系的合理调节及土地生产力的有效组织。雷教授认为,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耕地优势提高区域生产能力。对此,浙江大学岳文泽教授认为,雷教授的报告既有情怀又有历史视角,回答了规划的本质,即回归初心。岳教授提到,土地规划管理的核心是对关系的处理,包括山水关系(地与地),社会经济关系(人与人)及人地关系,对空间的规划管制还要注重对要素的配置。

发言嘉宾 雷国平           讨论嘉宾 岳文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吴克宁教授带来题为《基于土地类型的耕地保护》的报告。吴教授指出,耕地质量保护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依然严峻,占补平衡制度亟待改革。未来相关研究应坚持“守正创新”,基于土地类型进行耕地管理,以地球关键带作为研究支撑,回归土地本身解决耕地问题。对此,浙江大学吴宇哲教授充分认同吴克宁教授的观点,并结合占补平衡的实践展开讨论,提出耕地保护既要把科学本底做好,同时也要考虑现实因素。

发言嘉宾 吴克宁       讨论嘉宾 吴宇哲

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带来题为《探索土地经济理论,凝练土地科学思想》的报告。朱教授指出,探索与研究新时代的土地经济学理论非常重要。目前土地的问题集中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土地本身不是财富,只有生产才能创造财富。当代土地制度改革要慎重,改革不能影响土地功能,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的就是发挥生产功能。对此,刘润秋教授表示赞同,当前土地经济学研究在基础理论上仍有待完善,在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土地生产功能,基础研究应带领我们回归底层,拒绝浮躁。

发言嘉宾 朱道林   讨论嘉宾 刘润秋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曲福田教授作了题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创新研究》的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创新提出了建议:首先是对学科的认知。目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研究方法多样化、交叉性提高且更为规范,研究成果量多且质高,然而仍需正,学科标志性成果距离期待尚有差距,因此要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其次,未来的土管领域要继续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视研究范式的创新,形成志同道合的学术共同体。第三,应重视对实践逻辑的总结。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是波澜壮阔的实践,这是科学研究的沃土,我们应重视基于中国实践的土地地资源管理研究,回应时代和服务时代。第四,学科交叉是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过去这种学科交叉多是自发的。当前我们仍需要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学科交驻,以实现实破性的创新研安全,这需要对问题的凝练、对范式的创新、数据的支撑以及有组织的学术团队。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的卢新海教授认为,曲教授从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度指明前进方向,提出土地学科范式的思考,对学科发展影响重大,并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发言嘉宾 曲福田        讨论嘉宾 卢新海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夏方舟教授作题为《自然资源资产“四权分治”的思考》的报告。夏教授从主体归属、客体对象、权能界定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所有权、代理权、使用权和监管权“四权分治”的理论逻辑、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路径。对此,蓝菁教授认为,夏教授的报告高度体现了自然资源全民主体所有的地位,报告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的工作为基础,为进一步推进央地间、区域间、地方政府间与部门间动态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行政协同协调的运行机制及现实依据。

发言嘉宾 夏方舟       讨论嘉宾 蓝菁

来自东北大学的王玉波教授带来了《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化解路径》的报告,王教授围绕国家战略前沿,在财政支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以及乡村自身等三个层面全面诊断了当下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杰教授认为,王玉波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土地经济学视角解决土地管理问题的优秀案例,并进一步倡导要实现可持续的要素投入和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确保可行、高效的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规划等地方实践考察资源要素盘活环节中的机制障碍。

发言嘉宾 王玉波      讨论嘉宾 郭杰

来自浙江大学的张英男副研究员带来了《面向可持续的耕地利用:追溯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性别差异的复杂机制》。报告关注在农业老龄化、妇女化的背景下,聚焦土地生产率性别差异以及女性福利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解决妇女面临的限制,保证妇女权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茜宇副教授认为,张英男副研究员聚焦如何更可持续利用耕地的视角,研究劳动力要素配置的数量和结构,关注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利用女性化的大背景,具有前沿意义。

发言嘉宾 张英男       讨论嘉宾 赵茜宇


第一场圆桌论坛讨论主题为“山与水的情怀”,由王庆日研究员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四川大学刘润秋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参加了讨论。

与会嘉宾先就自己对情怀的认识进行了讨论,指出山与水的情怀主要包括四点: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家国情怀,学科情怀和面向未来的情怀。讨论提出,目前土地学科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在挑战面前要坚持土地科学的定力,为年轻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勉励青年学者继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让山与水的情怀薪火相传;“山与水”系列讲座在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中已经成为了“无形学院”,成为了中国土地科学体系共同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未来需要继续强调对理论研究的重视,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山与水”系列讲座的交流能够面向理论前沿和国家需求。

第一场圆桌论坛(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庆日、冯淑怡、朱道林、刘润秋、柯新利、谭荣)


第二场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有思想的讲座”,由华中农业大学曾晨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张雪靓副教授、东北大学吕晓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李芳副教授、浙江大学余露研究员、四川大学董欢副教授参与了讨论。

几位嘉宾围绕围绕如何建设好、组织好“思想”“山与水”系列讲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嘉宾们认为土地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守正和创新,凝练出更多的思想;提出“山与水”系列讲座为各个高校打破界限,共享资源,促进了土地学科的发展;认为系列讲座的意义在于思想的碰撞、思想的传承,以及对新思想的激励,如何让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与其中获得收获将是未来系列讲座的重要关注;最后,要发挥讲座的深远影响力,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交流。

第二场圆桌论坛(从左至右依次为:曾晨、张雪靓、吕晓、李芳、余露、董欢)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余露研究员主持,谭荣教授作论坛总结发言。谭荣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发言嘉宾的学术情怀和研究思想,认为自然资源体系正在形成并塑造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山与水”系列讲座的使命和作用正在多样化发展,讲座将致力于生产、汇聚和传播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回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展现不断成熟的科学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