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教授就青年发展型城市相关话题接受央视东方时空采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 张蔚文:
城市对青年的核心吸引力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物质上的获得感,再就是精神上的幸福感。
所谓物质上的获得感,是由青年在这个城市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共同决定的。收入是青年群体流动落户的关键因素。他要求城市具有稳定的产业业态、活跃的企业集群和一定的发展潜力,使青年能够得到一个灵活的就业环境,并从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也是影响城市青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房价带来的潜在经济压力。所以对青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一定是能解决青年住房、租房、购房等现实需求城市,或者至少是高收入能够抵消一部分生活成本的城市。
关于精神上的幸福感,这是一个更综合的概念。它的基础是城市为青年提供的各类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它的核心是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生活方式。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定居在拥有文化、休闲娱乐、交通等便利设施的城市。这些便利设施的存在,一是让青年群体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二是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圈层,增加了他们的社交机会。
得青年者得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青年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和创业热情,将极大促进城市的产业革新、科技进步等硬实力的提升。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全局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上半场是由一些自然资源要素驱动的,而进入城镇化下半场,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是由人才创新驱动的。
城市和一代代青年的双向奔赴,是循着“城-人-产”的底层逻辑链条。这就给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倒逼产业革新、科技进步,促进高质量发展。其次,青年的流动落户和集聚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城市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城市打造和培育开放、包容、动态、多元的生活方式。
城镇集聚青年人才,鼓励他们投身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治理,不仅能将过去城镇化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有效提升城市的硬实力,还有助于文化繁荣、思想包容等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就在于“宜业宜居”四个字。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