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教育部重大专项“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系列项目开题报告会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专家咨询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一堂,对教育部重大专项系列项目的研究计划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的进一步完善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周校长指出,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充沛、最强劲的潜力也在农村。因此,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推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本次会议汇聚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界著名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的编写工作,对于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自主知识体系融入并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对本次会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深化理论研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二是要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成果转化;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彦教授表示,建构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有益助力,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主管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职能部门,将全力支持教育部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他指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色,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亟需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加大调查力度、加强理论创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推动全球农业农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公共管理学院将与课题组一道,为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一个视野宽广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
开幕式后,会议就重大专项的总体架构和七个项目进行汇报与点评,本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主持,项目总召集人钱文荣教授对重大专项的总体规划进行汇报。
在分组报告中,七位专家分别代表各自团队进行了汇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领下的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创新研究”项目进行汇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小锋教授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理论创新研究”项目进行汇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季晨副教授对“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理论创新研究”项目进行汇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高原副教授对“中国式农民现代化与农民发展理论创新研究”项目进行汇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创新研究”进行汇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淋议副研究员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演进与问题现状研究”进行汇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新杰研究员对“数字变革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转型研究”项目进行汇报。
各位专家对重大专项系列项目进行点评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对项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三农”现代化研究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农业经济,还包含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因此需要加深学科交叉融合;二是学科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兼顾理论创新和方法论创新,兼备中国特色和普遍性、国际化特点;三是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需清晰地界定各个项目的研究范围和创新点,避免重复和混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钟甫宁教授深入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一是学科名称的多次变更,从“农业经济”到“农业经济管理”,反映了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演变。因此,他强调,学科理论的构建不应将重点仅放在传统农业学科上,更应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通过追溯农业管理学科的起源,可以发现,中国的小农经济与西方的大农场管理在历史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而现代的农业经济学更加注重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干预。三是需明确区分公共政策和企业管理,并指出两者目标和方法的差异,企业管理更侧重于内部管理,而公共管理则关注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这一点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农业政策和农民的福祉。四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贡献在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学科的发展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不仅要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还要关注农民在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利益,以及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关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需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现代化进行分类分析,并基于分类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从而体现对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农业现代化实施路径的深入思考和差异化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关于中国式农民现代化的研究需关注农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融合发展;第三,关于学科理论创新的研究,建议从学科理论体系、人才培养逻辑和社会服务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第四,在学科历史演进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方法论创新和学术史梳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推动理论创新;第五,在数字变革下学科研究方法转变的研究中,应把握住“基于算法、算力等现代科技手段—驱动学科理论创新—数字赋能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范式变革—形成创新性农林经济理论”这一过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向东教授针对项目汇报提出以下四点看法:一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三者之间在现实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和交叉,不能简单地分割处理;二是农民现代化不仅是农民自身内生驱动的结果,也需要外部的支持和推动,从中体现出政策扶持、制度供给在帮助农民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需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来评估进展和效果;四是再度强调了交叉学科在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管理和资金支持,以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围绕系列项目发表如下观点:一是强调了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等硬实力的现代化,更是理论、制度和政策等软实力的现代化;二是需规范理论表述,在理论研究中明确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是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关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四是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方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跨学科研究方法;最后,他表达了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热切期待,并呼吁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学科的繁荣发展。
随后,大会举行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专家咨询会,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史新杰主持,钱文荣教授代表编纂团队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霍学喜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胡向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司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徐志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白军飞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罗小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原副教授等学者,围绕手册的功能定位、框架结构、主要内容、表达形式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最后,钱文荣教授代表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组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手册》编撰团队进行了回应。他对各位专家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和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会后项目各团队将通力合作,在认真梳理和消化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高质量完成“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和学科手册的编纂工作,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