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未名-之江政治学论坛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

发布者:戴宜欣发布时间:2025-11-05浏览次数:10

2025111日,首届未名-之江政治学论坛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自主知识视阈的中国政治学研究”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晨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敏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受邀致辞。


徐宝敏副院长与燕继荣院长分别在致辞中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气象、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当前政治学研究应服务于国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文明价值观基础上构建指导性知识。


开幕式后,由四位学者进行主旨发言。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应在承认普遍性逻辑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北京大学张长东教授强调,中国政治学亟需从理论“消费者”走向“生产者”。复旦大学陈周旺教授提出“寄生式政治”概念,揭示古代中国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的互嵌结构。浙江大学曹正汉教授以“从地方看中国”为主题,阐释中央与地方在理论上的不同观察路径。


论坛全天共安排三场专题讨论。


专题一:政治学的自主理论与中国经验

厦门大学李艳霞教授从两种逻辑出发,探讨政治认同的多维建构路径。浙江工商大学谢岳教授回顾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提出应在重构西方理论基础上探索自主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魏英杰副教授关注反叛组织的暴力行为差异,探讨资源依赖与动员能力对暴力水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曾渝助理教授提出“考评民主”概念,探讨数智时代下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浙江大学刘璐研究员聚焦数字治理背景下的地方治理创新,提出“多重注意力驱动”机制。

专题二: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提出“经验导向的理论观”概念,指出理论发现才是知识的生产。南京大学李里峰教授指出,历史研究通过吸收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方法,推动了“总体史”的形成。浙江大学高翔教授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发言。北京大学马啸副教授提出以“注意力获取”作为官员晋升的关键机制。浙江工商大学汪锦军教授介绍“回应型地方治理”的浙江经验,认为政府纵向回应与社会横向参与结合可形成兼顾秩序与活力的新治理模式。浙江省委党校王承禹助理研究员提出“县域政治学”视角,认为县域研究能推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与理论体系建设。


专题三:历史情境、政治文化与治理实践

武汉大学孔凡义教授基于田野调查,提出“磨”是城市社区矛盾化解的重要机制。浙江大学邵立研究员探讨在非竞争性选举背景下,中国公众政治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后果。北京大学刘宇辰助理教授研究电信诈骗治理困境,指出其已成为 “第五犯罪领域”。 浙江大学刘江眉研究员从思想史视角重审正义战争概念,聚焦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复兴。浙江大学耿曙研究员与李妍卓博士生比较中美新能源产业发展,认为制度能否提供持续战略支撑,是决定产业赶超的核心因素。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致辞

浙江大学曹正汉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马啸副教授发言


撰稿:黄卓曜 李鸿庆

摄影:柴嘉艺